湖北省

更新时间:2024-09-19 18:13

湖北省,简称“鄂”,别名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截至2023年6月,湖北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万人。

历史沿革

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

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

西周

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

春秋战国

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郡南阳郡长沙郡黔中郡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

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

东汉

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

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

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

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

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州、郡、县。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郡竟陵郡沔阳郡、清江郡、襄阳郡、舂陵郡、汉江郡、安陆郡、永安郡、江夏郡等。

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

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安陆府沔阳府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初仍沿用明制。

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10府,共60县、6散州、1散厅。

中华民国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湖北省设立鄂东道鄂西道鄂北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除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成立豫鄂边区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鄂豫行政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个地区,1个自治州,8个省辖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2022年2月28日,武汉长江新区成立大会举行。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湖北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共39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37个县(其中2个自治县)、1个林区,335个街道、761个镇、161个乡。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7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气候特征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日照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气温

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降水

湖北省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梅雨期

水系水文

河流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县滨江村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有纳入全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个。

土壤类型

湖北省共有14个土类,32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

植被条件

按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湖北省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丛水生植被;12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和水生植被等,30个群系组,124个群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前,丹江口水库除给河南省刁河灌区少量供水外,大量库水为湖北汉江中下游所用。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050平方千米,在湖北省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62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十堰市境内库岸线3524.8千米,约占总库岸线长度的76.4%;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中线工程淹没涉及两省6县市、40个乡镇,湖北分别占5个、30个;34.49万动迁移民,湖北动迁18.13万人,占52.6%。湖北是核心水源区和水资源净调出区,湖北省只供水,不受水,是纯贡献区。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湖北省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476.86万公顷(7152.88万亩)

其中,水田254.66万公顷(3819.88万亩),占53.40%;水浇地37.53万公顷(562.90万亩),占7.87%;旱地184.67万公顷(2770.10万亩),占38.73%。耕地主要分布在荆州、襄阳、荆门、黄冈和孝感等地,占全省耕地的57.32%。

湖北省耕地上作物熟制全部为一年两熟以上,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81.73万公顷(4225.97万亩),占全省耕地的59.08%;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82.55万公顷(1238.27万亩),占17.31%;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69.80万公顷(1046.97万亩),占14.6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1.75万公顷(476.27万亩),占6.66%;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1.03万公顷(165.40万亩),占2.31%。湖北省耕地分布在2度以下平地的面积最多,25度以上耕地较少。

(二)园地48.70万公顷(730.50万亩)

其中,果园31.84万公顷(477.55万亩),占65.37%;茶园11.68万公顷(175.21万亩),占23.98%;橡胶园6.87公顷(0.01万亩);其他园地5.18万公顷(77.73万亩),占10.64%。园地主要分布在宜昌、黄冈、恩施等地,占全省园地的57.92%。

(三)林地928.01万公顷(13920.20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756.84万公顷(11352.66万亩),占81.56%;竹林地5.96万公顷(89.37万亩),占0.64%;灌木林地88.65万公顷(1329.72万亩),占9.55%;其他林地76.56万公顷(1148.45万亩),占8.25%。林地主要分布在十堰、恩施、宜昌、襄阳和黄冈等地,占全省林地的73.25%。

(四)草地8.94万公顷(134.08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0.01万公顷(0.19万亩),占0.15%;人工牧草地0.02万公顷(0.29万亩),占0.21%;其他草地8.91万公顷(133.60万亩),占99.64%。草地主要分布在咸宁、随州、黄冈、孝感、襄阳等地,占全省草地的61.09%。

(五)湿地6.12万公顷(91.86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森林沼泽6.34公顷(0.01万亩),占0.01%;灌丛沼泽0.47公顷(7亩);沼泽草地9.53公顷(0.01万亩),占0.02%;内陆滩涂5.81万公顷(87.15万亩),占94.87%;沼泽地0.31万公顷(4.69万亩),占5.10%。湖北省为内陆省份,有极少量的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没有红树林地和沿海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荆州、武汉、黄冈、襄阳等地,占全省湿地的63.07%。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1.15万公顷(2117.29万亩)

其中,城市用地22.71万公顷(340.74万亩),占16.09%;建制镇用地17.68万公顷(265.16万亩),占12.52%;村庄用地94.28万公顷(1414.27万亩),占66.80%;采矿用地4.47万公顷(67万亩),占3.1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1万公顷(30.12万亩),占1.4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较大的是武汉、黄冈、荆州、襄阳、宜昌等地,占全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52.41%。

(七)交通运输用地32.99万公顷(494.90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1.91万公顷(28.60万亩),占5.78%;轨道交通用地0.09万公顷(1.41万亩),占0.28%;公路用地14.60万公顷(219万亩),占44.25%;农村道路15.78万公顷(236.72万亩),占47.84%;机场用地0.39万公顷(5.80万亩),占1.17%;港口码头用地0.21万公顷(3.16万亩),占0.64%;管道运输用地0.01万公顷(0.21万亩),占0.04%。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较大的是襄阳、黄冈、恩施、宜昌、荆州等地,占全省交通运输用地的51.8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8.37万公顷(2975.54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36.11万公顷(541.64万亩),占18.20%;湖泊水面26.29万公顷(394.32万亩),占13.25%;水库水面24.25万公顷(363.82万亩),占12.23%;坑塘水面85.83万公顷(1287.41万亩),占43.27%;沟渠19.29万公顷(289.36万亩),占9.72%;水工建筑用地6.60万公顷(98.99万亩),占3.33%;湖北省没有冰川及常年积雪。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荆州、武汉、黄冈、孝感、荆门等地,占全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57.82%。

植物资源

湖北省天然分布维管植物292科1571属6292种。其中,苔藓植物51科114属216种,蕨类植物41科102属426种,裸子植物9科29属100种,被子植物191科1326属5550种。其中,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2种(国家Ⅰ级保护的11种,Ⅱ级保护的151种),如水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珙桐花榈木等。列入全国优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有大别山五针松水杉峨眉含笑扣树小勾儿茶喜树长果安息香庙台槭黄梅秤锤树霍山石斛大黄花虾脊兰等11种,占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总种数的9.17%。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产地,闻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长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神农架国家公园、五峰后河、宣恩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成群落分布。利川市、罗田县、保康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水杉之乡”、“中国野生兰花之乡”、“中国紫薇之乡”。

动物资源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687种,其中两栖类48种、鸟类456种、爬行类62种,兽类121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20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2018年,湖北省共记录到越冬水鸟20万只。截至2023年3月3日,湖北越冬水鸟86种,种群数量达1054592只。其中以雁鸭类为最多,共35种,种群数量达725811只,占总种群数量的68.82%。在86种水鸟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种群数量为70847只,占总种群数量的6.7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白头鹤、黑鹳和东方白鹳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大天鹅、鸳鸯、棉凫、花脸鸭、斑头秋沙鸭、黑颈䴙䴘、灰鹤、水雉和白琵鹭13种。小天鹅的种群数量为最大,达41913只,占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种群数量的59.16%,其次为白琵鹭。在134个调查地点中,水鸟种群数量超过1万只的调查地点有21个。其中,网湖、崇湖、龙感湖和沉湖的水鸟种群数量超10万只,网湖的水鸟种群数量最大,为139648只,其次为崇湖(123956只)。网湖水鸟种类最多,50种,其次为沉湖47种。

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列入《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0种(石油天然气地热地下水矿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矿产储量表》矿区956个,矿产地1287处,产地数较多的矿产有:石灰岩硫铁矿矿盐芒硝白云岩粘土石煤等。1287个矿产地资源储量规模为中、小型的矿产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矿产地仅占6.9%。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和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按2000年底保有矿产资源储量,全国统一计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湖北省为14728亿元,居全国第14位;人均潜在总值2.48万元,居全国第17位。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万人,其中,城镇3822万人,乡村20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47%。全年出生人口32.0万人,出生率为5.48‰;死亡人口50.4万人,死亡率为8.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5‰。

参考资料来源: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77.1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8%。万人以上主要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彝族,其中土家族228.58万人、苗族21.4万人、回族7.64万人、侗族6.27万人。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及12个民族乡(镇)、37个民族村(社区)。民族地区“一州两县”区域面积2.9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湖北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族、苗族、侗族主要聚居在民族自治地方外,其余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湖北省生产总值为5373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6.7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1240.61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7507.59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9.3:38.6:52.1调整为9.3:39.5:5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0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44.43万户,比上年增长27.4%。全省市场主体达到736.41万户,增长13.9%。

2023年,湖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03.6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73.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0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0514.74亿元,增长7.0%。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速一季度为5.1%,上半年为5.6%,前三季度为6.0%,全年为6.0%。

参考资料来源: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湖北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比上年增长5.0%。按产业划分,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9.9%、2.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6.4%、10.0%、-3.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0.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研究和试验发展投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3.7%、33.5%、65.0%。铁路运输业投资、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7.5%、16.9%。

财税收支

2022年,湖北省完成财政总收入5682.4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0.73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8.5%。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411.25亿元,可比增长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26.03亿元,增长8.7%。

人民生活

2023年,湖北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46元,比上年增长6.8%。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6.7%、7.7%、3.3%和7.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90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3元,增长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11,比上年缩小0.05。

2023年,湖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上涨1.3%,居住价格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5%,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5%,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9%。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6.4%,鲜菜价格下降2.6%,粮食价格上涨1.2%,鲜果价格上涨4.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6%。

第一产业

2023年,湖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4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农业

2023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2777.04万吨,增长1.3%,连续11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其中,夏粮产量488.63万吨,增长1.3%;早稻产量77.77万吨,增长2.7%;秋粮产量2210.64万吨,增长1.3%。

2023年12月11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全国湖北省播种面积4707.0千公顷,总产量2777.0万吨,单位面积产量5899.9公斤/公顷。

林业

2022年,湖北省完成造林面积15.3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4.6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0.43%。森林抚育面积21.69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

畜牧业

2023年,湖北省猪牛羊禽肉产量457.12万吨,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347.25万吨,增长4.7%;牛肉产量17.19万吨,增长5.7%;羊肉产量10.52万吨,下降0.1%;禽肉产量82.17万吨,增长0.1%。禽蛋产量216.25万吨,增长4.0%。全年生猪出栏4438.53万头,增长3.6%;年末生猪存栏2595.30万头,增长1.7%。

渔业

2022年,湖北省水产品产量500.42万吨,比上年增长3.6%。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240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0%,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6%,私营企业增长2.1%。轻工业增长1.4%,重工业增长7.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4%,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8%。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8%。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1.6%,产品销售率为95.3%,出口交货值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44.8亿元,下降10.6%。全年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207个,比上年增长0.8%,完成投资额增长15.5%。

建筑业

2023年,湖北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1348.24亿元,比上年增长6.1%;新签合同额29022.34亿元,增长2.4%。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3%、9.8%、7.8%。1-11月,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627.57亿元,增长12.8%。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38.4%、27.2%、18.4%、16.0%、21.5%。

国内贸易

2023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行业看,全口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增长15.5%、8.0%、10.9%、14.0%。限上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等出行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8%、8.5%。限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基本生活用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1%、8.4%、9.1%、10.0%。

对外经济

2023年,湖北省进出口总值6449.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出口4333.3亿元,增长4.7%;进口2116.4亿元,增长7.9%。一般贸易进出口4970.5亿元,增长7.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7.1%,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4428.7亿元,增长15.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8.7%,比上年提升5.7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

2022年,湖北省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478个。实际使用外资(FDI)26.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增长5.1%。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9.4亿美元,增长3.4%。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5537人次,与上年持平。

房地产业

2023年,湖北省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264.7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619.46亿元,下降5.8%。

邮电通信

2023年,湖北省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9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快递业务量37.69亿件,快递业务收入307.35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02.4亿元,增长20.5%。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3.6万公里;固定电话用户43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262.2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7.4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94.2万户,比上年增加203.4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99.7亿GB,增长15.2%。

旅游业

2018年,湖北省国内旅游人数7.27亿人次,增长13.8%;国内旅游收入6344.33亿元,增长15.0%。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7127.22亿元,增长9.5%,比年初增加7563.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81368.01亿元,增长9.7%,比年初增加7195.01亿元。

保险业

2022年,湖北省实现保费收入1952.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3.15亿元,增长11.4%;人身险保费收入1529.31亿元,增长2.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01.92亿元,增长4.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261.23亿元,增长5.6%;人身险赔付支出340.69亿元,增长3.2%。

交通运输

交通

截至2022年末,湖北省境内公路总里程达304131千米,比上年末增长2.4%;高速公路里程达7598千米,增长3.0%。

公路

2016年,湖北省实现100%的县市通国道、99%的县市通一级及以上公路、100%的乡镇通国省道、98%的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铁路

湖北省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武九铁路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宜万铁路渝利铁路高铁京广高铁汉宜铁路等。

黄黄高速铁路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境内,线路从武冈城际铁路黄冈东站引出,向东南经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接入安九高铁黄梅东站。正线全长126.85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设黄冈东、浠水南、蕲春南、武穴北、黄梅东等5座车站,其中浠水南、蕲春南、武穴北为新建车站。黄黄高速铁路于2022年4月22日开通运营。

水运

截至2016年末,湖北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总计8637.95千米,其中33.5千米四级航道升为三级航道、78.2千米五级航道升为三级航道。等级航道所占比重为71%,三级及以上航道所占比重为21.8%。水运建设投资完成66.5亿元,新增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110千米。汉江沙洋港、仙桃港、丹江口港及黄梅小池滨江综合码头等先后开港,新增港口通过能力2200万吨。完成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3.5亿吨、2624.5亿吨千米,增长8.9%、7.2%。全省货船平均吨位达1880载重吨,万吨船舶运力规模以上企业达105家。

航空

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200余条。省内有航线通往省内及省外和国际航线共20余条。

湖北省已启用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神农架红坪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荆州沙市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等8座民航机场。

地铁

武汉地铁(WuhanMetro),是服务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其首条线路——武汉地铁1号线(原称武汉轻轨1号线)于2004年7月28日正式开通,9月28日进入正式运营阶段,使武汉成为中国内地第七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截至2022年12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11条,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11号线、16号线、阳逻线,运营总里程数达到460公里,车站总数291座。

运输

2022年,湖北省完成货物周转量7544.74亿吨千米,增长11.9%;旅客周转量538.46亿人千米,下降27.7%;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65亿吨,增长15.6%。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3万标准箱,增长10.0%。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3年,湖北省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558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2项,应用技术成果2395项,软科学成果71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9884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802.24亿元,合同金额比上年增长57.9%。年末全省共建有36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年末全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848个,国家质检中心34个,颁发有效认证证书112799张,获认证证书组织32488家,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28项。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90万台件。年末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0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8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地震台站54个。

教育事业

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8.27万人,在校生183.99万人,毕业生50.49万人;研究生招生7.46万人,在校研究生23.17万人,毕业生5.8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8.75万人,在校生55.38万人,毕业生17.2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6.97万人,在校生105.81万人,毕业生31.3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88.24万人,小学在校生389.5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5.30万人。

文化体育

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82个,群艺馆、文化馆126个,公共图书馆118个,博物馆228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103个,放映单位2023个。广播电视台15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融媒体中心69个,有线电视用户1283.92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8%。全年出版报纸5.32亿份,各类期刊0.67亿册,图书3.62亿册。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478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

2023年,湖北省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65项次、亚军31项次、季军31项次;在各类全国比赛中,获冠军219项次、亚军232项次、季军240项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90.93亿元。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489家,其中医院124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735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71家;卫生技术人员49.7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78万人,注册护士22.9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7.6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33.85万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1.90万张,卫生院床位9.46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36605万人次,出院人数1487万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湖北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48.4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379.59万人,离退休人员668.8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507.43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42.5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22.0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911.9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799.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52.94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0.69万人。年末全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3.70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5.13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8.01万人。养老机构床位数29.58万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2.7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92.88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

2022年,湖北省275个省控河流监测断面中,全年地表水水质优良为Ⅰ—Ⅲ类的占96.7%,水质较差为Ⅳ类、Ⅴ类的占3.3%,无劣Ⅴ类。在全省省控湖泊、水库的51个水域中,全年地表水水质优良为Ⅰ—Ⅲ类的占56.9%,水质较差为IV类、V类的占43.1%,无劣Ⅴ类。在省内监测的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38.5%,未达标的城市占61.5%。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城市年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53立方米,下降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9立方米,下降10.2%。

人民生活

2023年6月1日起,湖北省婚姻登记实行“跨省通办”,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办理。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代表文化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约为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遗址而得名。

屈家岭文化的彩绘艺术和造型艺术,既是楚文化中漆木器灿烂多彩的源头,也是楚文化彩绘和造型艺术高度发展的基础。

总观荆楚文明中繁荣灿烂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无可争议地表明,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

青铜文化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在铁器出现之前,铜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广、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种金属。楚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

青铜礼器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文化进程”均“蕴蓄于其中”。楚国的青铜礼器有等。

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个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文物古迹

湖北省文物点有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全省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屈原出生的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西汉沿革至今的问津书院蕲春县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闻名。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今赤壁市)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绵亘800里,其自然风光,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武当山被国家列为“AAAA级旅游区”,并获建设部“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明显陵

明代皇陵,位于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

湖北省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端午节、剪纸、皮影戏、京剧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截至2022年,湖北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5个、省级项目60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87人,全省各地共建立50多个非遗就业工坊、130多个非遗传承发展基地,基本实现非遗保护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工作常态化。

首批湖北省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共有10个: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潜江市浩口镇。

民间艺术

方言俚语

楚地由于位处江汉及汉淮之间,北方的华夏语、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在楚地接触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语自然是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而词汇丰富多彩、音声别具一格的方言。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孟子曾用南蛮言这个比喻,形容楚人语音的奇特难懂。

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在扬雄方言》中,楚与魏、卫、宋、郑、韩,吴、齐、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区共有的方言词汇约70个,其中与吴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吴方言比较接近。

风俗习惯

湖北人以稻米为主食,在楚纪南城内,发现五外有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最大的一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约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鱼类、肉类和蔬菜类。楚国的水果种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说法。

宗教分布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东禅西道”的湖北传统宗教文化格局。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主教董光清、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吴诚真、以及近年圆寂的湖北籍高僧本焕大师净慧长老昌明法师等均诞生于湖北。武当山李光富道长还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北首位当选全国性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的宗教人士。

湖北省信教群众约167万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418处,其中,佛教1891处,道教665处,其中,全国重点寺院宫观7处: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

地方特产

特产美食

美食综述

楚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楚菜以烹制淡水鱼鲜技艺见长,以“味”为本,讲求鲜、嫩、柔、滑、爽,自成体系,被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

武汉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汉阳武昌黄陂等区风味为基础,吸收了省内外各种风味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武汉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特点。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鱼豆丝黄陂三鲜黄陂糖蒸肉等。

荆宜菜

包括荆州江汉宜昌等地区的风味佳肴。它是楚菜的本源,以烹调淡水鱼鲜技艺见长。诸如蟠龙菜荆沙鱼糕二回头鸡茸笔架鱼肚八宝海参、散烩八宝等独具特色。

襄郧菜

是湖北省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阳郧阳(今十堰)地区的风味为基础,吸收四省的风味。特点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加以特产山珍和野味,制作方法以红扒、热烧、生炸、回锅、凉拌居多。代表菜有:岘山槎头鳊鱼、汉江鱼类菜肴、武当猴头太和鸡、郧阳三合汤蜜枣羊肉等。

鄂东南菜

特点是用油宽,火劲足,擅长大烧、油焖、干灸,口味偏重,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菜有:黄州东坡肉瓦罐鸡汤梅花牛掌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有百花莼菜、薇菜烩肉丝、小米年肉等特产名菜。

风景名胜

湖北省拥有荆州等5座历史文化名城黄鹤楼等14个5A级景区,武当山古建筑群等4处世界遗产,枣树林墓地等6处古文化遗址,以及64个旅游名镇、138旅游名村、24个旅游名街。

历史文化名城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古文化遗址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5A级景区

共13家

4A级景区

共100家

3A级景区

共101家

其他景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

对外交流

截止2017年2月,湖北省与世界5大洲37个国家的24个省(州、大区、县)、66个城市,共建立90对友好城市关系。

2021年2月5日,湖北省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

2021年4月12日,外交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举行主题为“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这是外交部在疫情后举行的首场省区市推介活动,将为各国与湖北加强交流合作搭建新桥梁。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15日,湖北省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

2020年8月,入选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2年3月23日,入选2021年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拟推荐名单。

2022年3月,入选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拟激励省名单。

2022年8月,入选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