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更新时间:2024-09-10 15:13

脑出血,也常被称为自发性脑出血,是大脑血管破裂造成血液流出的疾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至30%。基本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如超重、酗酒、吸烟、使用可卡因等也可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疾病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等,是病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

病因

大脑中的血管破裂后,血液在破口处流出就会发生脑出血,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因素有关。

发病原因

大多出现脑出血的患者都伴有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梗死后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脑动脉炎、抗凝或溶栓治疗、瘤卒中等。

诱发因素

许多因素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

生活方式风险因素

医学风险因素

症状

患者一般无前驱症状,少数可有头晕、头痛及肢体无力等。发病后,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前兆

多数患者没有前兆,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

早期症状

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少数有头晕、头痛及肢体无力等。

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表现出典型症状,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典型症状

可能会说话含糊不清或难以听懂别人的话。

脸、胳膊或腿可能突然麻木、无力或瘫痪,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

突然单眼或双眼的视觉模糊或变黑,或者出现视物双影。

突然剧烈的头痛,可能伴有呕吐、头晕或意识改变。

可能会绊倒或突然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出血部位、出血量均影响着症状和表现,现按照出血部位分别进行详细梳理。

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包含基底节出血和丘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壳核出血发生率约占50%~60%,症状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相关。出血量少,可能仅表现为单纯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出血量大时患者很快昏迷,数小时内迅速恶化。尾状核头出血则较为少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肢体瘫痪。另外,丘脑出血发生率约占24%,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精神障碍等。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比其他部位出血常见。肢体瘫痪较轻,一般不会昏迷。以下是具体脑叶部位出血的特点:

约有10%的脑出血患者属于脑干出血的类型,其中脑桥出血最常见。以下是几种不同部位的特点:

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头后部疼痛等。根据出血量不同可有不同表现:

出血量不同,症状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如下:

伴随症状

可能会说话含糊不清或难以听懂别人的话。

脸、胳膊或腿可能突然麻木、无力或瘫痪,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

突然单眼或双眼的视觉模糊或变黑,或者出现视物双影。

突然剧烈的头痛,可能伴有呕吐、头晕或意识改变。

可能会绊倒或突然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就医

如果出现脑出血的任何迹象或症状,即使它们似乎波动或消失,也应立即就医。如果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体检偶然发现,需到治疗经验丰富的正规医院咨询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就诊时,除年龄等病史的采集,还需要进行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就医指征

若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种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诊断流程

医生首先会建议患者接受头颅CT和MRI检查,确认患者发生了脑出血。确诊后,医生会进一步评估脑出血的严重程度,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到急诊科接受治疗。

相关检查

如果患者就诊时意识是清楚的,医生会问患者家属有关症状、发病时间、用药史、外伤史等等。

如果患者急诊科收治,急诊医生将第一时间实施标准化的急诊抢救措施。

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以了解基本状况,排除相关系统疾病。

常规检查通常包括:

如疑似颅内感染,可考虑做腰椎穿刺检查。

颅脑CT

CT平扫可迅速准确的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增强CT扫描可发现造影剂外溢到血肿内是提示患者血肿扩大高风险的重要证据。

灌注CT能够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了解血肿周边血流灌注情况。

根据情况,医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类型的CT扫描。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

MRI检查成像模式比较多,有助于提供脑出血更多的信息,但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手段。须注意:如果患者伴有幽闭恐惧症或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假牙、心脏支架等,不能接受MRI检查。

脑血管检查

脑血管检查有助于了解导致脑出血病变的血管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常用检查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

鉴别诊断

老年人多见,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头痛、恶心、呕吐少见,颅脑CT、MRI有助于鉴别。

各年龄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见,多在动态时起病,病情进展急骤,头痛剧烈,多伴恶心、呕吐,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颅脑CTMRI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别是硬膜下血肿:这类出血以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为主,但多有头部外伤史。

对于发病突然,迅速昏迷,局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应与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如中毒)和某些系统性疾病(低血糖、尿毒症)鉴别。应仔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颅脑CT检查可除外脑出血。

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大多数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

脑出血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重点是控制出血和降低脑内压力。

如果服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患者可能被给予药物或输血,以抵消血液稀释剂的影响,或服用药物来降低大脑的压力,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痉挛或防止癫痫发作。

一旦大脑停止出血,治疗通常需要在身体吸收血液的同时,进行支持性的医疗护理。如果出血面积很大,医生可能会进行手术来清除血肿,减轻大脑的压力。

一般治疗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最初数天病情往往不稳定,应常规予以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神经系统评估、持续心肺监护,包括袖带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氧饱和度监测。

脑出血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同时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脑出血患者早期可出现中枢性发热,入院72小时内应尽量维持体温正常(腋窝36.1℃~37℃),但是尚无资料表明治疗发热能改善临床转归。需要注意,出血三天后可因感染等原因引起发热,此时应针对病因治疗。

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0mmol/L的范围内。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药物治疗

这类药物有重组VIIa因子、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由于止血药物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尚不确定,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这类药物有神经保护剂、中药制剂,但是其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同时应针对病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

脑实质出血主要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去骨瓣减压术三大类。脑室出血主要包括脑室引流和血块溶解术。

手术的作用是清除血肿,并尽量减少二次伤害。研究表明,小脑出血患者手术减压可降低死亡率,改善功能预后。建议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压迫和(或)脑室梗阻性脑积水的小脑出血患者尽快进行血肿清除手术。

具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局部麻醉操作降低麻醉风险等优势,近年来出现了精准立体定向穿刺设备的应用、溶栓药物促进血肿液化引流、手术通道建立后局部药物应用、局部监测等。

当其他选择既不可用也不可行时,神经外科医生可能会采取半颅骨切除术作为最后手段。

脑室出血可见于45%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虽然脑室插管可引流出脑室内的血液和脑脊液,但难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同时脑室内血液引流缓慢,单纯使用脑室插管可能是无效。有时使用溶栓药作为脑室插管的一种辅助手段。

此外,对伴有意识障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目前已有关于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试验,针刺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预后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

病情不严重的患者,预后良好;对于严重的患者,将会危及生命。

治愈性

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畸形等原因引起,由于病因无法去除,因此无法真正治愈。

危害性

脑出血致死率很高,急性期为30%~40%,是脑血管病重病死率最高的。

病情稳定后,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包括感觉、语言、运动功能的障碍等。

并发症

身体的一侧瘫痪,或失去对某些肌肉的控制,如脸或手臂一侧的肌肉。

脑出血可能会影响口腔和喉咙肌肉的控制,难以清晰地说话、吞咽或进食。

脑出血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在语言方面有困难,包括说话、理解、阅读或写作。

许多患者都有一些失忆的经历,也可能在思考、判断、推理和理解概念方面有困难。

可能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觉可能发生在受脑出血影响的身体部位;也可能对温度变化敏感,特别是极寒。这些并发症被称为中枢性卒中疼痛或中枢性疼痛综合征。

这种情况通常在发病后几周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所改善。但由于疼痛是由大脑问题引起的,而不是身体损伤,所以很少有治疗方法。

患者可能会变得更孤僻、更不喜欢社交或更冲动。生活方面,患者可能需要有人帮助整理衣服和日常杂务。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