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

更新时间:2024-05-20 14:48

墨学,顾名思义,就是墨家的学说,主要由墨翟提出,有“兼爱”,“非攻”,“明鬼”等。

墨学简介

基本资料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

墨子所主张的“非攻”是与孔子的“爱仁”思想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同。

墨学发展的分期

墨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兴盛时期,指的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儒墨争鸣,墨家成员众多。《吕氏春秋·当染篇》记载:“孔墨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孟子·滕文公下》载,因“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故“孔子俱,作《春秋》。”庄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接着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就是说天下人的言论不属于杨朱,就属于墨惟。可见当时墨家的兴盛。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条件决的。当时社会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不同立场、不同出身的贤人志士纷纷要求参与政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墨家思想一定程度占了优势,所以能与儒家分庭抗礼。以禽滑厘为代表的墨学者,为墨家思想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衰微时期,指的是汉晋至清朝中叶这段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墨学衰微乃至湮没。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所见记载不多,如《盐铁论》记载: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成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到唐时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记有《墨子》十五卷,又三卷之说。明时焦站的《因史经籍考》亦有此说。治墨者中,可考的仅有晋时的鲁胜,唐时的乐台,元代的陆友等。

第三个阶段是复兴时期,指的是清朝中叶至今的百年时间。这段时间众多学术巨子研治《墨子》,成就辉煌。清乾隆、嘉庆时期,是清朝海禁大开时期,中西交通发达,西方一些引入的科学理论,许多方面与墨经中的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等理论相吻合,引起了治墨者的关注。同时治墨者发现,墨学的墨辩,是印度因明三段论、西方穆勒名学、近现代兴起的逻辑学的先驱。比如如何立辞、归类、推理等深奥的理论,墨辩中常常运用。

墨学的复兴

提到墨的复兴,就不能不说清代学者孙诒让。《墨子》一书在中国长期备受冷落,“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孙诒让吸收王念孙王引之洪颐煊戴望俞樾、黄仲弢、杨葆彝等人的研究成果,写成《墨子间诂》把《墨子》校注推向高峰,梁启超说:“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

清代的治墨者中,以毕沅孙诒让等较为著名。民国前后的治墨者,以梁启超最为著名,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子墨子学说》,说:“杨学遂之中国,今欲救亡,厥惟学墨。”在寻救旧中国出路的指导思想上,墨学思想也曾是旧知识分子探索对象之一,因此,这也是墨学复兴的原因之一。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客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解放后对墨学的研究并非广泛而深入,所见的有关文章及著作并不多,有谭戒甫的《墨辩发微》和《墨经分类译注》,方授楚的《墨学源流》,李温淑的《墨子今注今译》,陈孟磷的《墨辩逻辑学》,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等等。在今传注本中。以清代的毕沅注本《墨子注》为最早,以孙诒让的注本《墨子闲诂》为最佳。

墨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在东汉时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我子》一篇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尹佚》二篇——一名在时期的周朝官员在所著

墨家在六朝以后逐渐流失,正统十年(1445年),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五十三篇,与道教无关,却被《道藏》所收录。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首先将《墨子》五十三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自《亲士》到《三辩》,凡七篇,皆后人假造的。第二部分:《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多墨家弟子所著。第三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都是后来庄子的别墨。第四部分:《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是墨子一生的言行集,相当于儒家的《论语》。第五部分: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

墨子故事

驳巫马子

墨子多次与儒家弟子巫马子辩论。一天,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行义,没见有人帮助人,也没见鬼神赐福给你。但你还在做,你有疯病?”墨子回答:“假若你有两个家臣,一个表里不一,一个表里如一,你看重哪个?”巫马子说:“我看重后者。”墨子说:“既然这样,你也看重疯病的人。”

答公孟子

公孟子多次与墨子讨论学术、人生等问题。一次,公孟子头戴礼帽,腰间插笏,穿着儒者服饰来见墨子,问服饰与行为有何联系。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位国君,服饰好孬贵践不同,但作为却一样。我认为有作为不在于服饰。”用事实折服了公孟子。

一分为二

墨子对程子说,儒家学说有四个方面足以丧亡天下。程子说墨子诋毁儒家。墨子说此为告闻绝非诋毁。数日后,墨子又与程子辩论,称赞孔子。程子问:“您一向攻击儒家,为什么又称赞孔子?”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变的地方,应予区别对待”。墨子一生坚持对事不对人,真正做到了“不以言废人”。

言行之论

鲁国的南部有一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制陶,夏天耕作,自比尧舜。墨子听说后就去见他。吴虑对墨子说:“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到处宣传!”墨子说:“你亲自陶稼,分之于民,获利太小,我宣传义,可以救天下,获利巨大,怎能不去宣传呢?”

聚徒讲学

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为己任,到处奔走,宣传行义。经过几年的实践,他深感靠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必须组织更多的人为义献身。约在三十岁之前,他创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其学说成为“言盈天下”的显学。

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湮没原因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为什么墨学逐渐衰微以致湮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儒墨争鸣

先秦时期,儒墨为世之显学,两家争论非常厉害。《非乐》、《非命》、《非儒》是直接攻击儒家的篇目,从《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时与儒家的直接争锋,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当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的痛批。最著名的例子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孟子将主张兼爱墨子与主张为我的杨朱对举,说墨子主张兼爱,就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这无疑给墨家带来很大的打击。

第二,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汉王朝的合法性,著名儒生董仲舒给武帝上《天人三策》,引发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观念,其他的都在打击排挤之列,作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学,自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第三,难以实行

墨家讲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相对儒家有差等的仁爱而言,显得更理想化,虽然美好,却难以实行。并且,墨家提倡苦行,加入墨家的人要经过严格训练,加入以后还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关于墨子的思想难以实行这一点,墨子在世时就有人对他当面提出过,《兼爱下》中还墨子反驳过时人“以为难而不可为邪”的观点。《庄子·天下》篇中也表达了这个观点:“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第四,自身矛盾

总起来看,墨子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论,他又提出了尊天事鬼的观点;他反对儒家的复古思想,反对墨守成规,但是又提出“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的判断是非的标准;他自苦利人,精神崇高,但带有若干空想成份,难于为多数人接受;他要求平等的政治权利,却又有着专制主义倾向。这些都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不利于墨家的发展。

第五,文风质朴

《论语》温和敦厚,格言不断,《道德经》是哲理诗体,《庄子》恣肆汪洋,是散文奇葩,《孟子》气势充沛,长于辩论,可以说先秦诸子的大多很讲究文采。相对而言,《墨子》一书显得语言质朴,不饰雕琢,甚至部分内容诘屈聱牙,难以解读。当然这是墨子所提倡的,《墨子·修身》篇中说:“言无务多而务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就是说,语言不要致力于多,而要致力于明智;不要致力文饰,而要致力于明察是非。这种观点自有其道理,但不可否认,一定意义上阻碍墨学的传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