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马序列

更新时间:2022-08-25 13:46

鲍马序列是指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 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 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 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 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 E段,为块状泥岩。

研究历史

Daly(1936):应用悬浮沉积物产生的密度流的观点来解释海底峡谷的形成,第一次强调浊流是一种侵蚀作用很强的水下流。

Johnson(1938):首次将这种密度流称为浊流。

Kuene(1950):进行水槽研究,证明密度流存在的可能性和某些性质,发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浊流为形成递变层理的原因》,标志浊流理论的建立,前开浊流研就的新篇章。

Kuene的学生Bouma(1962):通过对复理石的研究,概况浊流沉积特点的鲍马序列。

基本介绍

广义的浊积岩指形成于深水沉积环境的各种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及其所形成的沉积岩总和。典型的浊积岩是指由浊流作用所形成的、具鲍马序列的沉积岩。一个完整的鲍马序列由A—B—C—D—E5个连续沉积层段所组成。

浊积岩的每一个单元(即一次阵发性泥沙密度流形成的沉积),往往下部物质较粗,有时含有砾石,如含砾砂岩等,向上物质变细,顶部常为泥岩、泥灰岩;下部常形成递变层理,向上逐渐变为微细水平层理,最上变为不甚清晰层理。

该序列与近基风暴流沉积序列很像,但也有不同,最重要的区别是浊流通常沉积在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海或深湖底部,不发育震荡成因的丘状交错层,底侵的沟槽和印模具有严格的顺流定向性。

特征

A段

(底部递变层)

一般为砂砾级沉积物所组成,近底部砾石发育。具块状或递变层理,粒度明显下粗上细,为正递变,反映浊流能量逐渐减弱。在厚的粒序层底部可出现几厘米厚的逆递变层,但很快就变为正递变层。底面上有冲刷充填构造和多种印模构造,如槽模、沟模等。A段常较其他段厚度大,代表递变悬浮沉积的产物。

B段

(下平行纹层段)

与A段为渐变关系,由中细粒砂级物所组成,比A段细,含泥质。具平行层理,粒度递变不大明显。纹层除粒度变化明显外,更多的是由片状炭屑和长形碎屑定向分布所致,沿层面揭开时可见剥离线理。多数情况下,层理不清楚,因而在野外很难准确估计B段的厚度。B段若叠加在A段之上,则两者是连续过渡的;若B段作底,则与下伏鲍马单元呈突变关系,其间有一冲刷面,这时B段底层面可见各种印模构造。

C段

(流水沙纹层段)

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具小型流水沙纹交错层理和爬升沙纹交错层理,在沙纹的层系之间可出现含泥质的纹层,并常出现包卷层理、泥岩撕裂屑和滑塌变形层理,这是由于流水改造和重力滑动的复合作用造成的。C与B连续过渡,C段若与下伏鲍马单元呈突变接触,则其间有冲刷面,并有各种底面印模构造。关于本段各类层理的成因,多数学者认为是在A和B段沉积后,浊流转变为低密度流,出现了牵引流水流机制所致。

D段

(上平行纹层段)

为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沉积,具有断续水平纹层。D段若叠于C段之上,二者为连续过渡;但若单独出现,则与下伏鲍马单元间表现出清楚的界面。它由薄的边界层流所形成,通常厚度不大。

E段

(泥岩段)

为远洋泥质沉积,由页岩或泥灰岩、生物灰岩层和泥岩组成,含有半深水、深水的生物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微显水平层理,与上覆层为突变或渐变接触。实际上E段已不属浊流沉积,但它是判断深水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

这一序列是鲍马根据许多剖面综合成的理想“浊积岩相模式”,实际上,完整的鲍马序列是很少见的,鲍马自己也曾指出,它仅在很厚的复理石建造中可见。它通常不完整,A段、E段易缺失,只有BCDE、CD或AE, BCE, DE段出现。鲍马推测浊积岩的各个层段在平面r成舌状(朵状)体展布,较细的段比其下较粗的段有更大的展布面积。由于受到再一次浊流的侵蚀冲刷,或当第一次浊流发生沉积作用后不久又发生第二次浊流,后者前锋赶在第一次的尾部前沉积,或位于海底扇的末梢部分,则仅有上部层段的较细粒物质沉积。即浊积岩序列的完善程度受浊流的频率和强度所制约。结果就形成了缺失底部层段、顶部层段被削蚀、或者两者均缺失的各种序列。

作用

Mutti (1992)认为,原始流体组分影响着鲍马序列的发育程度,同时对浊积体的几何形态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粗粒含量大的浊流向前搬运距离短,鲍马序列发育较完全,沉积体呈高透镜状。随细粒物质含量的增大,粗粒物质和细粒物质沉积逐渐分离,靠近物源方向,形成粗粒浊积体,即鲍马序列的A段或B段,或二者都有,远源方向则沉积细粒浊积体,即鲍马序列的C, D或E段。细粒含量很大,粗粒物质基本不发育时,浊流搬运距离远,鲍马序列不完全,仅发育上部的D或E段,且浊积体多呈平板状。

鲍马序列的作用,除了成为鉴别典型浊积岩的一个标志外,还获得了水动力学的解释。一个完整的鲍马序列从底到顶代表了从高流态(Fr>1}到低流态(Fr<1}逐渐减弱的浊流层序。由于浊流的流速与密度差的平方根成正比,下部密度大,流速高,粗的颗粒集中在底部的前锋,形成粗粒的A段沉积。A段除了粒序层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这说明悬浮的颗粒下沉得很快,而且数量很大。B段沉积时,流速减低,但仍为急流或超临界流,颗粒被牵引,形成平行层理。所以A段、B段都属于高流态,C段是低流态的小型沙纹床砂形体,D和E段是不能形成床砂形体的悬浮沉积,反映浊流衰退的尾部细粒沉积。如果一个序列由几十个浊积岩段组成,主要从A段开始,浊流沉积时可能是高流速的,而且可能接近浊流的物源区。反之,如果所有的浊积岩层是从B段或C段开始的,则浊流沉积时的流速应是低流速的,可能远离浊流的物源区。R. G. Walker (1967)曾提出近源指数(ABC指数),即:

式中的A和B分别为浊积岩层中从A段和B段开始层的百分数,如果所有的层均从A段开始,则P=100%,即为近源相,若全由C段开始,则P=0,应为远源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