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谦

更新时间:2023-04-02 23:08

陈长谦(Sunney I. Chan),1936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华裔美国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

人物经历

1936年10月5日,陈长谦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1957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理学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1960年—1961年,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961年—1963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1963年—1964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1964年—1968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副教授。

1968年—1992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

1992年—2001年,任加州理工学院George Grant Hoag生物物理化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7年—2011年,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999年—2003年,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2007年—2022年,任台湾大学化学系特聘讲座教授。

2010年—2022年,任台湾大学化学系特聘研究讲座教授。

2011年—2022年,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特聘讲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60年代初期,陈长谦运用核磁共振光谱法,来探讨水溶液中核酸碱基的排列,发现DNA中的核酸碱基在处于水溶液环境时,存在着强大的垂直作用力,因而确认了支撑核酸分子的结构,主要凭借分子内,在水中具有相互聚集的特性,也即疏水效应,也一举终结了科学界的辩论:华生-克里克碱基对为何及如何在水中成形的谜题。

陈长谦采用创新的光谱法及生物物理方式来探测膜蛋白,特别是膜结合的金属酶,以了解这些重要分子机器的结构、功能及动态行为 。他在牛心脏粒腺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1970年代晚期,他的实验室阐明了牛心脏粒腺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这个复杂又重要的酵素系统的架构及功能。1980年代早期,陈长谦带领研究团队进行了决定性的实验:描绘金属辅因子的配体结构,因此确定了在质子泵送过程中,如何透过金属辅因子和蛋白质基质之间的氧化还原阀,动态地控制电子和质子的流动。

1990年代初期,陈长谦开始探讨微粒型单加氧酶(pMMO)如何以高度效率将甲烷转化为甲醇。2000年之后,他的台湾团队以创新技术,找到单加氧酶中的铜金属簇,因此发现了甲烷转为甲醇的催化机制,即独特的三铜簇。后来,陈长谦与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台湾大学化学系的同仁携手合作,开发出全球首个分子催化剂,能够在室温下利用氧气将甲烷转化为甲醇,可说是甲烷氧化领域的重大突破。

代表性学术论文:

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10月,陈长谦所教导授课的博士后研究学者、大学部学生及硕博士研究生已达数百人以上,其中至少有25位他的学生,任职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学术机构。

陈长谦在台湾大学曾讲授化学生物学特论、蛋白质化学生物学、无机生物化学等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陈长谦院士长期深耕物理化学及生物分子专业领域,并不断进行科学创新突破,成果丰硕,成就非凡。其科学成就及重要贡献,不仅提升台湾地区学术声誉,对于增进人类生活福祉更有深远的影响,实为台湾学术界的最高典范。(台湾地区领导人科学奖委员会评)

陈长谦院士对台湾地区生物无机化学的贡献深远,大幅提升了台湾地区学术声誉及研究视野。(台湾大学评)

陈长谦教授是生物物理化学领域的领军学者(Professor Sunney I. CHAN is a leading scholar in Biophysical Chemistry.)。(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