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更新时间:2023-11-23 20:06

《通志》南宋郑樵著纪传体中国通史,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政书,列为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

作品介绍

《通志》是记述其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综合史料通史。郑樵《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通志》虽在校雠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未能在各方面都达到这样的水平 。

作者简介

《通志》作者郑樵(1103年-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通百家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他不应科举,无心于仕进,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30年,所以人称为夹漈先生。据《宋史·郑樵传》记载,郑樵好著书,自比不下汉的刘向扬雄。每搜奇书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其家之书而去。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氏族志》、《动物态》、《图书志》等80余种。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史的《通志》。

郑樵是自学成才,既无家学,又不是史官,在客观条件上,既不如司马迁,也不如班固。郑樵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围汴京,第二年汴京沦陷,钦、徽二帝被俘北去。从此,宋室南迁。郑樵从主张抗金,转入著述生活。1158年,郑樵宋高宗面召对策,他当着皇帝的面述说自班固以来历代史家作史的不足之处。高宗很赞赏他的宏论,说他敷陈古义,自成一家。郑樵的晚年,埋头撰写《通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抄成之后,便进京献书,终于得了一个枢密院编修的官衔,准许他进入秘书省翻阅书籍,可惜被人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不久便病死了。

三皇至隋)。全书分为:本纪18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其中,纪传部分主要抄自前代正史而稍加连缀,后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质和列传相近,篇幅也不多,后人把它归入列传,这样,《通志》就成为纪、传、谱、略、载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史书了。它实际上是继承《史记章学诚称赞《通志》,是郑氏

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是其自鸣得意之作,认为是“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二十略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金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新的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又系统地反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校雠略》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搜访,典藏,整理,使用等问题的看法都包括在内。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郑樵的发轫之功,不可抹煞。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

郑氏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种思想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后人在研究目录学校雠学等有关编纂方法时,也不能不研究《通志》。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

由于郑樵与景韦兄投江给事书》)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

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史籍记载

四库提要

《通志》·二百卷(内府刊本)宋郑樵撰。樵有《尔雅注》,已著录。通史之例,肇於司马迁。故刘知几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历代之事也。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镕铸,则难以成书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负其淹博,乃网罗旧籍,参以新意,撰为是编。

凡《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其《纪传》删录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旧目,为例不纯。其《年谱》仿《史记》诸表之例,惟间以大封拜、大政事错书其中,或繁或漏,亦复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

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案《史通·书志篇》曰:可以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樵增《氏族》、《都邑》、《草木昆虫》三略,盖窃据是文。至於《六书》、《七音》乃小学之支流,非史家之本义。矜奇炫博,泛滥及之,此於例为无所取矣。馀十五略虽皆旧史所有,然《谥》与《器服》乃《礼》之子目,《校雠》、《图谱》、《金石》乃《艺文》之子目,析为别类,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挂漏,《六书略》多穿凿,《天文略》只载《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则全抄杜佑《通典·州郡总序》一篇,前虽先列水道数行,仅杂取《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数十则,即《禹贡》山川亦未能一一详载。

《谥略》则别立数门,而沈约、扈琛诸家之《谥法》悉删不录,即《唐会要》所载杲字诸谥,亦并漏之。《器服略》,器则所载尊彝爵觯之制,制既不详,又与《金石略》复出;服则全抄杜佑《通典》之《嘉礼》。其《礼》、《乐》、《职官》、《食货》、《选举》、《刑法》六略,亦但删录《通典》,无所辨证。至《职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为案语大书,更为草率矣。《艺文略》则分门太繁。又韩愈论语解》、《论语类》前后两出。

张弧《素履子儒家道家两出。刘安淮南子》道家、杂家两出。荆浩笔法记》,乃论画之语,而列於《法书类》。《吴兴人物志》、《河西人物志》,乃传记之流,而列於《名家类》。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阳杂俎》之一篇,而列於《宝器类》,尤为荒谬。《金石略》则钟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图,《集古》、《金石》二录,脱略至十之七八。《灾祥略》则悉抄诸史《五行志》。《草木昆虫略》则并《诗经》、《尔雅》之注疏亦未能详核。

盖宋人以义理相高,於考证之学,罕能留意。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讥弹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谈无根者可及。资为考镜,与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书并称“三通”,亦有以焉。

历来评价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通志》有“大量的科学内容,应该加以认识”。

章学诚:“郑氏《通志》,卓见明理,独见别哉!古人不能任其声,后代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而辩名飞物,诸子之意寓于史载,终为不朽之业矣!”

目录

通志总目录

卷第一 三皇纪

卷第二 五帝纪

卷第三 三王纪

卷第四 秦纪

卷第五 前汉纪

卷第六 后汉纪

卷第七 魏纪

卷第八 蜀纪

卷第九 吴纪

卷第十 晋纪

卷第十一 宋纪

卷第十二 南齐纪

卷第十三 梁纪

卷第十四 陈纪

卷第十五 后魏纪

卷第十六 北齐

卷第十七 后周

卷第十八 隋纪

卷第十九 后妃传·前汉、后汉(公主附)、魏、蜀、吴

卷第二十 后妃传·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

卷第二十一 年谱·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春秋

卷第二十二 年谱·七国、秦末六国、汉兴诸王、前汉、后汉

卷第二十三 年谱·三国、晋、前凉成汉、代、东晋前赵后赵前燕、蜀汉、魏、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北魏后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

卷第二十四 年谱·宋、齐、梁、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后梁、后周、陈、隋

卷第二十五 氏族略·氏族序、氏族目录、总论十三篇

卷第二十六 氏族略·以国为氏

卷第二十七 氏族略·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

卷第二十八 氏族略·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夷狄大姓、以官居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

卷第二十九 氏族略·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复姓

卷第三十 氏族略·同名异实第一、改氏第二、改恶氏第三、汉魏受氏第四、变夷第五、变于夷第六、别族第七、避讳第八、音讹第九、省文第十、省言十一、避仇十二、生而有文十三

卷第三十一 六书略·六书图、六书序、象形、指事

卷第三十二 六书略·会意

卷第三十三 六书略·谐声

卷第三十四 六书略·假借

卷第三十五 六书略·起一成文图、因文成象圆、古今殊文图、一代殊文图、诸国殊文图、殊文总论、谐声变体论、急慢声谐、高下声谐音、谐声之惑、象形之惑、一二之所生、子母、子母所自、省文、篆隶、创意、变更、迁革、便从、华梵

卷第三十六 七音略·七音序、谐声制字六图、正声协声同谐图第一、声音俱谐图第二、音谐声不谐图第三、一声谐二音图第四、一音谐二声图第五、一音谐三声图第六、内转一之二十

卷第三十七 七音略·外转二十一之四十三

卷第三十八 天文略·总序、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

卷第三十九 天文略·太微宫、紫微宫天市垣、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州郡躔次、七曜

卷第四十 地理略

卷第四十一 都邑略

卷第四十二 礼略·吉礼

卷第四十三 礼略·吉礼下

卷第四十四 礼略·嘉礼宾礼军礼

卷第四十五 礼略·凶礼

卷第四十七 器服略上

卷第四十八器服略下

卷第四十九 乐略上

卷第五十乐略下

卷第五十一 职官略·官制总序、历代官制要略、官数、官品、设官沿革、封爵、三公、宰相、禄秩

卷第五十二 职官略·三公第一、宰相第二、门下省第三、中书省第四

卷五十三

卷五十四

卷五十五

卷五十六

卷五十七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卷六十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卷六十三

卷六十四

卷六十五

卷六十六

卷六十七

卷六十八

卷六十九

卷七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宗室传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卷八十六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二

卷九十三

卷九十四

卷九十五

卷九十六

卷九十七

卷九十八

卷九十九

卷一百

卷一百一

卷一百二

卷一百三

卷一百四

卷一百五

卷一百六

卷一百七

卷一百八

卷一百九

卷一百十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卷一百十三

卷一百十四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五十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卷一百五十五

卷一百五十六

卷一百五十七

卷一百五十八

卷一百五十九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五外戚传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独行传

卷一百七十

卷一百七十一酷吏

卷一百七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卷一百八十

卷一百八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列女传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卷一百九十

卷一百九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四夷传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卷二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