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亮

更新时间:2024-06-26 16:43

谢晓亮(Xiaoliang Sunney Xie),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物理化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62年6月,谢晓亮出生于北京,并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度过小学与中学阶段。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1985年夏,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师从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

1989年,博士毕业后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1992年,进入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工作,从事单个分子光谱和动力学、超高分辨光学成像研究,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哈佛大学引进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

2000年,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年,谢晓亮写了6个申请书,全部获得资助。

2001年9月7日,受聘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客座教授,同一天,受聘为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先锋奖,在之后五年中每年获得50万美元的自由支配经费。

2008年,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聘为讲座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09年,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大陆学者获得哈佛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第一人。

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担任主任。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第二次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先锋奖。

2015年,谢晓亮与斯坦福大学教授Karl Deisseroth共同获得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该奖项的首位华人获得者;同年,获得美国化学会德拜奖。

2016年,组建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担任主任;10月17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2017年9月16日,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7月,正式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工作,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同年担任主任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更名为“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BIOPIC)。

2019年11月,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2020年10月,担任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

2023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谢晓亮作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家,他勇于突破学科界限,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无畏探索,不断创新,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谢晓亮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型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2012年谢晓亮在单细胞全基因组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单细胞全基因组均匀扩增的新方法—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ALBAC)。2014年9月19日,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标志着中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谢晓亮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组针对所有新冠病毒变种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SA55/SA58,并已将其授权转让给科兴生物公司。

谢晓亮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包含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技术研究领域和医学研究领域三个领域。

截至2023年1月,谢晓亮共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240余篇。

Single Molecule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Zhou, Yuexin; Wang, Ping; Tang, Feng; Gao, Ge; Huang, Lei; Wei, Wensheng; Xie, X. Sunney “Painting a specific chromosome with CRISPR/Cas9 for live-cell imaging”, Cell Research, doi:10.1038/cr.2017.9 (2017).

Single Molecule Enzymology

Kim, Sangjin; Brostr?mer, Erik, Xing, Dong; Jin, Jianshi; Chong, Shasha; Ge, Hao, Wang, Siyuan; Gu, Chan; Yang, Lijiang; Gao, Yiqin; Su, Xiao-dong; Sun, Yujie; Xie, X. Sunney. “Probing Allostery Through DNA” Science 339: 816-819 (2013).

Gen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Coherent Raman Microscopy

Single Cell Genomics

COVID-19

Key Review Articles

Huang Lei; Ma Fei; Chapman Alec; Lu Sijia; Xie X. Sunney. “Single-Cell 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16: 79-102 (2015).

Cheng, Ji-xin; Xie, X. Sunney. “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 Imaging of Living Systems: An Emerging Platform for Biology and Medicine” Science 350, aaa8870 (2015).

人才培养

1999年,谢晓亮进入哈佛大学任教来,培养了多名博士和博士后,截止到2017年,他所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大学任教,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谢晓亮的父亲谢有畅与母亲杨骏英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

人物评价

谢晓亮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具有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处于科学领导地位,而且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做出了杰出工作。(2009年美国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

谢晓亮是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已在该领域做出了关于单个分子及其行为影响细胞的生命过程乃至人类疾病的诸多研究成果。(2015年美国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

谢晓亮是学科交叉研究的践行者,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再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临床医学,他无畏探索,不断创新,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单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医学光学成像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求是科学基金会评)

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放弃,要坚持,要不怕困难的做下去,要有耐心,不要追求那种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谢晓亮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他获得成功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对我也意义重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

谢晓亮的第一个基础研究工作是1998年开展的单分子酶学,他开创了在单分子层面对生命过程的研究。近年他又开始探探索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国引进现代医学后,在现代药学方面只有少数几个药物作用领域的发现,在现代医学技术上唯一的发明和应用就是谢晓亮和汤富酬、乔杰三个团队合作诞生的‘MALBAC婴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饶毅

谢晓亮的MALBAC技术能够改变整个生物医学,其对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和应用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获得终身教授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科技史上留下印记的科学家非常少见,而谢晓亮将理论和技术结合,用技术解决科学问题,是引领整个科学界发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学家,他是一个让你无法预知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创造性工作的科学家。这是一个科学家具有潜在创造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标志。(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