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发木偶

更新时间:2022-01-09 09:33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传统手工技艺。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浙江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自清朝中叶从福建传入,完整保留起制作、表演技艺。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腊纸服装的木偶,当最低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表演。只在庙会、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时举行。演出内容有《西游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

关于木偶戏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表演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

木偶戏起源历史

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的鼎盛时期。据考证,药发木偶原是宋人的一项烟火杂技,当时有人为了使木偶戏更具欣赏价值,便把“烟花”与“木偶”结合起来,于是有了“药发木偶”。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真正用于木偶戏的表演却很少,只有在上演《封神榜》、《西游记》等神戏,而又应邀请方要求时,才偶尔用上一“树”药发木偶。

泰顺药发木偶的发展少有史料的记载。最具代表性的药发木偶制作艺人分别是大安乡的周尔禄和雅阳镇的欧名越。

相传,大安乡最早制作药发木偶的是后洋王姓人家,第一代手工艺人是王立宦,王立宦原是制作火药出身,据说,平时他喜欢用火药制作烟花,当时正逢泰顺乡间木偶盛行,王好动脑筋,别出心裁剪些纸人染上五颜六色,混于烟花之中燃放,焰光下纸人凌空飞舞,甚是美观。但美中不足的是纸人易燃,每放一次烟花均需重新剪做,工艺极其麻烦费时。后来王在观察木偶戏时再受启发,用小木料仿作小木偶头,并在其五颜六色的纸衣上涂染耐火材料,以此替代纸人,既保持了小纸人灵巧轻便,又不易燃毁,可多次反复使用,而且在焰光下,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一时成为乡间逢年过节重大庆典极为盛行的娱乐项目。不料,2004年一场无情大火使周尔禄的舅舅王贻足(王家药发木偶第九代传人)葬身火海。王家一脉手艺从此失传。

而大安后洋周家的药发木偶就是传承于王家。王家第八代传人王善择之女王氏嫁给周明守为媳,当时王家药发木偶生意极好,周明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王家帮忙制作木偶,但老丈人对火药的配方却守口如瓶,所以周明守一直未能全盘掌握药发木偶的制作。有一次,王氏从周家回娘家宿夜的时候,发现父亲王善择收藏的“配方”,于是熟记于心,回到周家口授丈夫周明守,从此药发木偶传于周家。

雅阳镇欧氏也是泰顺药发木偶的主要流派,现今代表人物是欧名越。据传,其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与大安后洋村王氏有生意上的往来,两家关系也甚好,久而久之,便也学得制作药发木偶的制作技艺。传至欧明越为第三代,如今他的儿子也会从事这一工艺制作。

火舞树头迷人眼

药发木偶的基本单位为“树”,因为它的一切活动是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完成的。

具体制作过程分五步:第一步是准备好毛竹、木偶头、防火用光蜡纸和硝酸钾、氯酸钾、硝酸锶、硝酸钡等和烟花原料及引线、索绳等辅助材料。

第二步是用硝酸钾等烟花原料做若干个长约20多公分的烟花和若干个饼状纸盒。饼状纸盒直径0.6米、厚0.2米,盒内横放折叠3至4个以细绳将头脚相连接且拉开后每个高度为0.4米、身穿光蜡纸服装的木偶。有时还根据需要在木偶不同部位装上焰火的药信,保证木偶能作出跳、舞、飞、腾、旋、翻跟斗等不同的动作。

第三步是在距毛竹竿根部5米处穿一对稍大的对称孔,同时在距大孔5至6米上穿2至3对对称的小孔;在大孔间插入一根1.5米长的竹条,让竹条两端各挑一个饼状纸盒;在小孔间横插2至3条0.6米长的竹条,让其成“米”字形,然后以毛竹竿为轴在“米”字形上朝天斜扎一个圆形或八角形的“烟花轮”,再分另用大小两个篾圈把“烟花轮”作“轴”固定。

第四步是根据需要每隔0.5米穿一对大孔,挑一担纸盒;再隔0.2米空2对3对小孔,环扎一“烟花轮”。一般来说,一树药发木偶有3至4担木偶、13至19层“烟花轮”。

第五步是用引火线将每担木偶和“烟花轮”连接起来,考虑到药发木偶是树立燃放,引火人无法直接点着5米高处的引火线和演出的实际需要,于是,用一根较长的引火线来回穿梭拉到后台或远方隐蔽处,一是便于引火,二是使引火人知道是否已经着火。

以上五步,除了第一步外,一般都是在表演前完成的。晴朗的夜晚是表演药发木偶的最佳时光,那时,事先获悉的三乡五村远近几十公里的乡民们便早早地来到表演地,当远远看到一树耸天而立的药发木偶时,乡亲们就说不出的兴奋。每当庆祝活动接近尾声或是木偶“神戏”演到最紧张的时候,大家先是听到“滋滋”的声响,紧接着就闻到一股火药味,循声找去最低处那担木偶已燃着,瞬时,只见纸盒里的木偶依靠焰火喷发的冲击力跳出纸盒悬挂在空中或腾、或跳、或飞、或舞、或翻跟斗,个个形象逼真甚是可爱;与时同时“烟花轮”也层层朝天燃放,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宛如艳丽的树花,把夜空照的妩媚多姿,就这样持续20分钟左右直到烟花熄灭。

重现人世待传承

解放初期曾被专家断言早已失传的药发木偶上世纪90年代在泰顺被发现后,当时,《温州日报》、《浙江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这则令我国木偶艺术界人士振奋不已的消息。6年前,泰顺药发木偶艺人应邀前往温州市区参加表演,由于消防部门通不过,只好取消演出。而在泰顺当地,因有关部门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制作火药,药发木偶也已经停止制作和演出,山城群众已经三四年没有看到这项传统艺术的演出了。

泰顺药发木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浙江省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木偶艺术有五大类,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几百年来承传不断的药发木偶在泰顺发现,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长期以来,药发木偶对丰富泰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都产生过重要作用。如果加强对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将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如今,传统的药发木偶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的许多风俗已悄然隐退,药发木偶的演出市场近十几年来一直在缩小;一些药发木偶的艺人年事已高,很少继续从事此门手艺,且此项技艺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承传,致使药发木偶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公安部门禁止民间擅自制作和使用火药,是药发木偶在这几年几乎绝迹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这项技艺能否重获新生最关键的瓶颈问题。

如果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特殊管理和批准,濒临消亡的技艺还是有可能重新获得生命。我们应当鼓励药发木偶艺人继续授徒传艺,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使这门藏在深山的珍贵传统手工技艺获得生存之地,继而拥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