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

更新时间:2024-07-04 17:54

良禽择木而栖(拼音:liáng qín zé mù ér q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二年》。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二年》:“孔文子之将攻太叔也,访于仲尼。仲尼:‘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良禽择木而栖”。

成语典故

孔文子,名圉,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公”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

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姑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她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

看到自己的女儿处于妾的地位了,孔文子非常恼火,于是便抢回了女儿,想去攻打太叔疾。此时孔子刚好在卫国。孔文子就这件事去拜访孔子,想听听他的意见。孔子说:“关于如何祭祀的事我还是经常学习、研究的;至于怎样去打仗,我还没有听说过。”说完,就命令驭者驾车走开。孔子一边走还一边说:“只有鸟选择树木栖息,哪有树木选择鸟的呢?”

孔文子急忙阻止他并解释说:“我哪里敢为报私仇而这样做呢?我是为了卫国不再动荡不安啊。”孔子听了他这话,才决定留在卫国。

成语寓意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因此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米不食、非醴泉不饮的传说,历史上更有许多高士贤人逃官不仕的记载。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选择的必要,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能一条道跑到黑。老百姓常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遇到一个丝毫也不赏识你的上司,即便你使尽浑身的解数也永无出头之日。在这种情况下弃暗投明改换门庭也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良禽择木而栖”指好的鸟选择适当的树木而栖息,比喻优秀的人才应该选择英明的主人为之效力。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元·张宪《行路难》诗:“马援不受井蛙囚,范增已被重瞳误。良禽择木乃下栖,不用漂流叹迟暮。”

明·沈采《千金记·思汉》:“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足下不得见用于楚,当去而去,去非背楚;当行而行,行非弃主。”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三八回:“虽在异乡,不啻骨肉。良禽择木而栖,此佳荫也。”

清·范家相《诗沈》卷九:“晨风望北风而来归,犹多士望盛朝以委势,所谓良禽择木,良臣择君也。”

姚雪垠《李自成》六卷九章:“他也知道‘忠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跟着闯王打天下,日后功成名就,可以封妻荫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