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产

更新时间:2023-10-10 13:13

自然遗产,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na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积极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然界的特有景观和生物。

定义标准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基本内容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自然遗产包括以下内容: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濒危动植物生存区。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标准: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主要范围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情形一项或多项

▲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尚存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

世界自然遗产

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昆明石林、重庆武隆、贵州黔东南荔波)、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中国丹霞(贵州遵义赤水、福建三明泰宁、湖南邵阳崀山、韶关丹霞山、江西鹰潭龙虎山、江西上饶龟峰、浙江衢州江郎山)、澄江帽天山化石地

世界自然景观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主要任务

它主要有三大任务:

一、将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审定各国提出的技术和财政援助方面的申请。

三、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及管理状况进行监测,以促进其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世界遗产中心,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秘书处,负责处理《公约》实施中的日常事务。

文化遗产

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文化景观

人文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世界遗产公约》的新意在于把人们迄今为止几乎一直认为互不相干的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联系了起来。世界上的一切,概括起来不外乎自然的和人工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自然与文化两者一直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两种因素。然而自然的存在与人工的创造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它们之间又有其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创造的最美的工程,往往是由于它们和自然环境有和谐的统一,而某些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往往也带有人类活动的深深印记。

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确定了实施《公约》的指导方针。这个《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国际准则和文件。《公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以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公约》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合作与相互支持,为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落实《公约》的各项规定,1976年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是一个政府间的国际合作机构。该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举的21个国家组成,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资金来源

世界遗产基金专门为实施《公约》而设立,旨在为保护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必要的帮助。

世界遗产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公约缔约国固定缴纳的金额,按规定各国应缴纳其向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的1%。

二、各缔约国的自愿捐款,其他机构或个人的赠款,以及通过各国或国际专门销售活动所得的款项。

基金主要用于各种方式的援助和技术合作,包括为确定或消除遗产受破坏的原因以及为采取保护措施而进行的研究、专家咨询服务,培训保护或修复技术方面专业人员,提供设备等。尽管基金的规模和数量与需要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但它对保护遗产的某些重要项目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辅助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了提高保护、评审、监测、技术援助等工作的水平,还特别约请了三个国际上有权威的专业机构,作为其专业咨询机构。凡遗产的考察、评审、监测、技术培训、财政与技术援助等均由这几个机构派出专家予以帮助。这三个机构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要负责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65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巧的运用和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

世界保护联盟(IUCN,原来称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主要负责自然遗产方面的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主要任务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续利用。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主要负责文化遗产方面的技术培训、研究、宣传和为专家服务的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59年,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是国际上文化遗产领域从事培训、专家服务、文献资料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截至1999年12月),全世界共有149个国家成为《公约》缔约国,已有631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481处,自然遗产12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2处。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其价值具有真实性和唯一性。一旦列入,就表明它们为全人类所有,将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保护和集体援助。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

申报评定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大致有三个程序:

首先

申请国必须是已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申请国要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预备清单。在当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讨论的项目必须在前一年的上半年提交一份详细的提名材料,包括英文的申报文本、图纸、图片、幻灯片、录像带等。中国的文化遗产一般由国家文物局负责推出,自然遗产由建设部负责推出,历史文化名城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推出。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向教科文总部申报。

其次

当年5月,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出经《公约》所确认的专家来申请国遗产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主要由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后要向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

第三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对提名作为世界遗产地的申报文件和专家组的报告进行认真负责的处理。然后于当年11月或12月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全委会上进行审议。审议采取协商的办法,决定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申报到批准一般需要两年时间,这里还不包括国内的准备与改进的时间。

中国加入

中国于1985年11月2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个国家一经签署公约,即须保证保护好该国领土上被公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古迹和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向世界提供了它们拥有的、并应完好无损地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为了保护这些遗产,可以得到国际上的援助。

从1986年起,中国就开始世界遗产的申报及保护管理工作。截至1999年底,已先后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遗产项目30个,其中已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3处。已批准的23处中,文化遗产的16处,自然遗产的3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4处(见表)。23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现有500余处遗产名录中仅占4%,对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是很不相称的。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中国名字日益增加,截至今年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一共拥有50项世界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北京是中国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城市,共有长城、大运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7项世界遗产。

自然遗产

九寨沟

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超过72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超过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森林生态系。它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科斯特溶岩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沟中现存140多种鸟类,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大熊猫和四川扭角羚。

◎概 况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县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因为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因而被称为“九寨沟”。全区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

九寨沟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也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地质结构复杂。这里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

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公里。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是九寨沟景观的主角。碧绿晶莹的溪水好似项链般穿插于森林与浅滩之间。色彩斑斓的湖泊和气势宏伟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

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林中植物种类繁多,现有天然森林近3万公顷,植物2000余种。多种野生动物繁衍栖息于此,其中包括脊椎动物170种、鸟类141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林地上积满厚厚的苔藓,散落着鸟兽的羽毛,充满原始森林的风貌,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世外天地。

◎自然遗产

奇特的水体景观

九寨沟以高原钙华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其水景规模之巨,景型之多,数量之众,形态之美,表局之精和环境之佳等指标综合鉴定,位居中国风景名胜区水景之冠。

优美的综合环境

九寨沟以明朗的高原风光为基调,融翠湖、叠瀑、秋林、雪峰于一体。号称“人间仙境” 九寨沟历来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圣水”。沟内山、水、林、石均为藏民所崇拜和保护的对象。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后,东方人称九寨沟为“人间仙境”,西方人把它誉为“童话世界”。

类型多样的地貌景观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形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这些地貌景观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保存完好的冰川遗迹

九寨沟角峰峥嵘,刃脊崔嵬,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谷地古冰川侧磕、终债垄发育,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保存良好的地方之一。

生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

九寨沟为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山地切割较深,高差悬殊,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2576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24种;低等植物400余种,其中藻类植物212种,首次在九寨沟发现的藻类达40余种。植被类型多样,隐藏着不同气候带地带性植被类型。植物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所有大的世界分区。许多古老、孑遗植物保存良好,单型属、少型属分别占植物总数的3.3%及13.73%。形态上原始的领春木连香树金连花独叶草等对于研究植物系统演化及植物区系的演变均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九寨沟野生珍稀动物资源共有17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二类保护动物有毛冠鹿白唇鹿小熊猫猕猴、林爵、红腹角雉、绿尾红雉、大天鹅等;三类保护动物有鬃羚、斑羚、碉羊、蓝马鸡血雉等。

◎美学价值

九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山青葱妩媚,水澄清续纷;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新,集色美、形美、声美于一体的综合美、原始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风景美学法则的最高境界。

综合美是形象

九寨沟四周峰簇峥嵘、雪峰高耸,在青山环抱的“Y”字形山沟内,分布着114个梯级湖泊,由许多湍流、滩流和瀑布群相联,珠联玉串,逶迤50余千米,湖水清澈艳丽,飞瀑多姿多彩,急湍汹涌澎湃,林木青葱婆婆,雪峰洁白晶莹,蓝色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点缀其间的古老原始的村寨、栈桥、磨房,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和谐统一的美的环境,体现了高度的综合美。

山水相依,湖瀑孪生,水树交融,动静有致:九寨沟山清水秀,湖、瀑一体,山、林、云、天倒映水中,更添水中景色。水色使山林更加青葱,山林使水色更加姣妍。梯湖水从树丛中层层跌落,形成林中瀑布,湖下有瀑,瀑泻入湖,湖瀑孪生,层层叠叠,相衔相依。宁静翠蓝的湖泊和洁白飞泻的瀑布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蓝白相间的奇景。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水树交融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构成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书画,使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

景观排列有序:九寨沟口海拔2000米,至主沟顶部长湖和草湖海拔逐渐升高到3000米左右,景观也在不断地变化,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序幕到高潮,步步引人入胜。九寨沟的景观序列似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美的感受。

色彩美是灵魂

九寨沟的色彩,美在续纷、奇特和变幻无穷。九寨沟的湖泊紧傍森林,水质清丽晶莹,天光、云影、雪峰、彩林倒映湖中,镜像清晰,倒影和湖水融合,使湖水更加艳丽,随朝夕变化和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之变化,湖水也随之变成黛绿、深蓝、翠蓝等多种颜色。更为奇特的是,五花湖底的钙华沉积和各种色泽艳丽的藻类,以及沉水植物的分布差异,一湖之中分成许多色块,宝蓝、翠绿、橙黄、浅红,似无数宝石镶嵌成的巨形佩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当金秋来临时,湖畔五彩缤纷的彩林倒映湖中,与湖底色彩混交成一个异彩纷呈的彩色世界。其色彩之丰富,超出了画家的想象力。黄昏时分,火红的晚霞,映入水中,湖水似团团火焰,金星飞进,彩波粼粼,绮丽无比。

莽莽林海,随季节变化,呈现出瑰丽色彩。初春山山丛林,红、黄、紫、白各色杜鹃点缀其间,其后,山桃花、野梨花相继吐艳,夹杂着嫩绿的树木新叶,整个林海繁花似锦。盛夏是绿色的海洋,新绿、翠绿、浓绿、黛绿,绿得那样青翠,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深秋,深橙色的黄栌,浅黄色的椴叶,绛红色的枫叶,殷红色的野果,深浅相间,错落有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似一幅独具匠心的巨幅油画。在暖色调的衬托下,湖水更蓝。蓝天、白云、雪峰、彩林倒映于湖中,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水景。入冬,白雪皑皑,冰瀑、冰幔晶莹洁白;莽莽林海,似玉树琼花。银装素裹的九寨沟显得洁白、高雅,像置于白色瓷盘中的蓝宝石,更加璀璨。

形态美是主体

九寨沟的景观,类多景异,湖、瀑、滩、泉,一应俱全,异彩纷呈。湖有孤处,有群置,或浩荡,或娟秀,有以倒影取胜,有以色彩称雄;瀑宽者300余米,高者近80米,气势恢宏的,有如银河天落,轻柔飘逸的,有如天女散花;滩,有的如盆景列表,有的如珍珠飞溅;条条激流,股股飞泉,层层烟雾,阵阵涛声,不绝于耳。九寨沟集水形、水色、水姿、水声于一体,收尽天下水景之美态。

九寨沟的水景形态极美,比例恰当,构图巧妙,线条匀称,节奏明快,不论从哪个视点和角度,都能看到极为美丽的画面。加之周围的山峦、林木、藏情等造景因素的融合,使九寨沟成了画家、文学家和摄影家最理想的创作源泉,成为中国电影、电视创作的题材。

九寨沟的奇山异水,立体交叉,四维渗透,融色美、形美、声美于一体,构成了一幅多层次、多方位的天然画卷。其总体之美可谓“自然的美、美的自然”。徜徉九寨沟,使人在视觉、听觉、感觉协调一体的幻意中,陶醉在最高的美的享受里。

九寨沟“五花海

沟口至荷叶坝7000米处为九寨沟的序幕,林木葱茏,溪流欢唱,芦苇丛生,鸟语花香。

荷叶坝到树正景区,空间顿开,奏起了景观序列中的第一乐章。金光灿灿的火花湖,多姿多彩的盆景滩,神奇诡秘的卧龙湖,大小19个碧树相绕、群瀑飞泻的树正群湖和树正群瀑,以及原始水磨和小木桥点缀其间的树正滩流和高25米、宽82米,似匹练空落的树正瀑布,呈现在眼前,使人目不暇接,惊叹大自然造景之神奇。

从树正景区上行为清澈透明、水面宽阔的犀牛湖,给人以美丽而宁静的感受。过了犀牛湖,宽阔的诺日朗瀑布似悬挂于绿色树林中的白色幕帘,展开了乐曲的精华彩段。诺日朗以上的景点各具特色,是九寨沟景观之高潮。这个区域内集中了长湖、镜湖、五花湖、五彩池、熊猫湖、天鹅湖、草湖等主要湖泊和三个最大的瀑布,最宽阔的钙华流滩,茂密的天然森林。长湖海拔3060米,面积1.5平方千米,四周群山环抱,雪峰皑皑,森林茂密,壮观奇丽。镜湖水平如镜,蓝天、雪峰、远山、近树尽纳湖中,景色奇幻。五花湖的湖水最为艳丽,五彩斑谰,似色彩鲜艳、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五彩池池水翠蓝,犹似镶嵌于墨绿色森林中的瑰丽宝石。天鹅湖和草湖的碧水、清溪、草滩、鲜花在岩壁和森林的映衬下,更显得原始、自然、幽深宁静,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瀑宽320米的诺日朗瀑布为中国最宽的瀑布,位于九寨沟中部,为九寨沟的象征。宽310米、高28米的珍珠滩瀑布和珍珠滩相连,瀑面呈新月形,宽阔的水帘似拉开的巨大环形银幕,瀑声雷鸣,飞珠溅玉,气势磅礴。高78米、宽50米的熊猫湖瀑布,为九寨沟落差最大的瀑布,冬季冰冻,理璨耀眼的冰晶世界,蔚为奇观,巨大的钙华流滩——珍珠滩,滩面湍急的水流激起无数浪花,在阳光照射下,宛若无数滚动的珍珠。而在长湖日则沟的天然森林内,古木参天,苔藓遍地,神秘之感油然而生。这些景点都是九寨沟最为突出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使人激动不已。九寨沟景点排列有序,高低错落,抑扬顿挫,转接自然,如诗如画,更增添了综合美感。九寨沟数十平方千米游览区内,景点之多,景观之美,观光内容之丰富,实属罕见。

黄龙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由众多雪峰和中国最东部的冰川组成的山谷。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高山景观和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以及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

◎概 况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与九寨沟毗邻。黄龙风景名胜区处于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地理状况特别复杂。整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40平方公里,区内雪峰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的就有7座。

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从顶峰流下的雪水汇聚成溪,沿石钟乳山坡倾泻而下,跌宕起伏,形成众多的瀑布悬流,这些瀑布泻落至山腰处,便散落聚积,从而在黄龙沟内形成了3000余个碧透斑斓的彩池,大者千余平方米,小者仅几平方米,千姿万态。池水清净,深浅不一,有的地方色彩鲜艳,仿佛彩锦。这一奇特壮观的梯状彩池群,正象人间想象中的瑶池仙境一般。

著名的黄龙沟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下临涪江源流——涪源桥,是一条长7.5公里、宽1.5公里的缓坡沟谷。沟内布满乳黄色岩石,远望好似婉蜒于密林幽谷中的黄龙,黄龙沟名即来源于此。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

黄龙风景名胜区还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的1500余种高等植物,多为中国所特有,其中属国家一至三级保护植物的有11种。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自然遗产

巨型的地表钙华景观

黄龙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表1),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一绝。综合景观出类拔萃 黄龙是以绚丽的高原风光和特异的民族风情为综合景观的基调。高山摩天、峡谷纵横、莽林苍苍、碧水荡荡,其间镶嵌着精巧的池、湖、滩、瀑、泉、洞等各类钙华景观,点缀着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各族乡土风情。它们景类齐全、景形特异,但又组合有机,整体和谐,在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艳阳骤雨和晨昏季相的烘染下,呈现出一派时时处处皆景,动态神奇无穷的天然画境。

号称“人间瑶池”

主景区黄龙沟,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因而历来被喻为“人间瑶池”、“中华象征”。在当地更为各族乡民所尊崇,藏民称之为“东日·瑟尔峻”,意为东方的海螺山(指雪宝山)、金色的海子(指黄龙沟),并沿袭着一年一度盛况煊赫、波及西北各省区各族民众参加的转山庙会。

过渡状态的地理结构

黄龙在空间位置上处于单元间的交接部位。构造上它处在扬子准台地、松潘一甘孜褶皱系秦岭地槽招皱系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地貌上属中国第二地貌阶梯坎前位,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四川盆地西部山区交接带;水文上为涪江、眠江、嘉陵江三江源头分水岭;气候上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区与青藏高原一川西湿润区界边缘;植被上处于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向青藏高寒高原亚高山针叶林草甸草原灌丛区过渡带;动物亦处南北区系混杂区。风景区内,又为东西向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南北向岷山断裂,扎尕山断裂,交叉切错,而且黄龙本部与牟尼沟景区在岩性、层序、沉积等古地理条件和地层构造、构造形迹上均有较大差异。这种空间位置的过渡状态,造成自然环境上的复杂性,蕴涵着不少未解之谜,为各学科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广阔天地。

世界罕见的钙华景观

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边石坝彩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等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钙华博物馆。它规模巨大: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华段长达3600米,最长钙华滩长1300米,最宽170米;彩池数多达3400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扎尕钙华瀑布高达93.2米。这些都属中国之最,世界无双。它分布集中:在全区广阔的碳酸盐地层上,钙华奇观仅集中分布在黄龙沟、扎尕沟、二道海等四条沟谷中,海拔3000~3600米高程段。它过程完整:区内黄龙沟、二道海、扎尕沟分别处于钙华的现代形成期、衰退期和蜕化后期,给钙华演替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现场。它组合精巧:在黄龙沟3600米区段内,同时组接着几乎所有钙华类型,并巧妙地构成一条金色“巨龙”,腾翻于雪山林海之中,实为自然奇观。

中国最东的冰川遗存

黄龙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广泛发育着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以岷山主峰雪宝鼎地区最为典型。其特点是类型全面,分布密集,最靠东部。此区山高范围广,峰丛林立,单5000米以上高峰就达7座,其中发育着雪宝鼎(5588米)、雪栏山(5440米)和门洞峰(5058米)三条现代冰川,使此区域成为中国最东部的现代冰川保存区。主要冰蚀遗迹有角峰(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刃脊(3800米以上)、冰蚀堰塞湖(3900米以上)等;主要冰碛地貌有终质、中碛侧碛底碛等;分布于各冰川谷中,其中终债主要分布高程为3000~3100米、3550~3650米、3750~3850米。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及其与钙华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典型而完整的高山峡谷江源地貌

黄龙地区地貌总体特征是山雄峡峻。其特点是,角峰如林,刃脊纵横;峡谷深切,崖壁陡峭;枝状江源,南直北曲。黄龙高程范围在海拔1700~5588米,一般峰谷相对高差千米以上,3700~4000米以上多为冰蚀地貌,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黄龙多喀斯特峡谷,空间多变,崖峰峻峭,水景丰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态分,有丹云喀斯特溪峡,扎尕钙华森林峡和二道海钙华叠湖峡等数种。黄龙境内涪江江源为一主干东西树枝状水系,上游河床宽平,下游峡谷深曲,南侧支流平直排列,北侧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宽下深、南直北曲的独特江源风貌。

生物种质资源宝库

黄龙是天然植物种质资源的绿色宝库。区内有高等植物1500余种,大部分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植物有四川落叶松、眠山冷杉独叶草星叶草等11种。许多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药用和经济价值。

黄龙所处地理位置特殊,使之成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地区,特点是珍稀动物品种多,南北动物混杂现象突出,还有当地特有种。其中有兽类59种,鸟类l55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白唇鹿、红腹角难等近百种。南北动物混杂现象以山星鸟为突出,胸腺齿突赡等为当地特有种。对于“活化石”大熊猫生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自然生态的深层奥秘。

优质的矿泉水和温泉

黄龙矿泉水出露于牟尼沟景区。流量0.58升/秒,水温9.5~9.8℃,pH值6.3,矿化度1 159毫克/升。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锶、二氧化碳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此外,牟尼沟景区二道海沟,还出露一温泉群,水温22℃左右,大泉喷出水柱高达30厘米以上,含硫(H2S)0.16毫升/升。

武陵源

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概况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四大部分组合而成,风景游览区面积369平方公里,是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张家界永定区的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于2007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艺术山水长廊。

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属国内外罕见,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连绵万顷,层峦叠嶂。每当雨过天晴或阴雨连绵天气,山谷中生出的云雾缭绕在层峦叠嶂之间,云海时浓时淡,石峰若隐若现,景象变幻万千。

武陵源水绕山转,据称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峡谷对峙,山水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自然遗产

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武陵源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本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本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内外地质重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观

张家界黄龙洞中的“中国火箭基地”(中冠名为“神舟”五号)。“神舟”五号的成功启发了黄龙洞的导游人员,把这个奇特的洞中地貌形成酷似火箭的钟乳石造型群雕新冠名为“中国火箭基地”,许多钟乳石都有了中国火箭的称号。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点是:质纯、石厚,石英含量为75%~95%,岩层厚520余米。具间层状层组结构,即厚层石英砂岩夹薄层、极薄层云母粉砂岩或页岩,这一层组结构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强形象感。岩层裸露于向斜轮廓产状平缓(5°~8°,局部最大达20°),增加了岩石的稳定性,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育,显示等距性特点,间距一般15至20余米,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构造溶蚀地貌:武陵源构造溶蚀地貌,主要出露于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分布地区,面积达30.6平方千米,可划分为五亚类,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以黄龙洞最为典型,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在洞穴学上具有游览和探险方面特殊的价值。

剥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区,见及三亚类:碎屑岩中山单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外围的马颈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观至大尖一带;鲤鱼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黄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缘,山坡较缓,河谷呈开阔的Ⅴ型。

河谷侵蚀堆积地貌:本类型可分为山前冲洪扇、阶地和高漫滩。前者分布于沙坪村,发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带;索溪两岸发育两级阶地,二级为基座阶地,高出河面3—10米;军地坪—喻家嘴一线高漫滩发育,面积达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态系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东北接湖北,西部直达神农架等地,西南联于黔东梵净山。各地生物相互渗透,物种丰富,特别是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众多孑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千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武陵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态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万八千松”之誉。

古树是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神堂湾、黑枞脑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这些植物种质资源,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它们的生存环境、林相结构及其保护、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课题。

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源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石英砂岩构成巨大的奇峰异石,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源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鳃,则遍见于溪流、泉、潭中。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珍奇的地质遗迹景观

武陵源回音壁上泥盆系地层中砂纹和跳鱼潭边岩画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不仅可供参观,而且是研究古环境和海陆变迁的证据。分布在天子山二叠系地层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龟背花纹,故称“龟纹石”,是雕塑各种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朦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澄江动物化石群

位于澄江县城以东5公里的帽天山,这一化石群的发现,轰动了国际科学界,被誉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堪称国宝,是云南乃至全国的宝贵财富,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奥秘的金钥匙。2011年1月14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申报材料,标志着澄江化石地正式成为中国201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将中国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生物圣地”帽天山“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帽天山在澄江县境内,抚仙湖的东岸,距抚仙湖约5公里。1984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澄江帽天山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的动物化石群,共发现200余种早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和遗迹化石,其中80%属于新种,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在国际科学界被誉为“古生物圣地”、“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和“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澄江化石地独特的科学价值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极高评价。学术界20多年的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地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是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199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名录》;1997年云南省政府将帽天山及其周边18平方公里列为自然保护区;2001年帽天山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地质公园;2006年,澄江化石地保护地被列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2009年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6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如今,在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澄江动物群的学术论文达230多篇,其中刊登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上就有15篇。若申遗成功,将填补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开创国内古生物遗址的先河,丰富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内涵,成为推动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助推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和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世界顶级旅游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通过品牌效应,促成生态文化旅游与科考旅游有机结合,促进玉溪旅游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寒武纪”——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一大悬案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经验教训

中国10多年的申报工作中,有着不少经验和教训,从申报过程分析,影响成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自身独特的价值。一般来说这些项目在申报过程中经过多次审查,但是有时一些项目虽然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拿到世界去比较就相形见绌,因而落选。譬如黄果树大瀑布就属这种情况。

二、是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水平和管理工作情况。有些项目本身就是国家级保护单位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们往往认为保护工作已经无可挑剔,但实际上离世界遗产的要求还差一大截。这说明了我们观念上的落后。那些文物古迹周围高高的烟囱、刺目的铝合金、耀眼的玻璃幕墙、一根根抢眼的水泥电线杆以及蜘蛛网般的电线和遗产项目凝重肃穆的气氛极不协调。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商业化”、“街道化”,到处建商店、开餐馆,还有管理工作的落后,往往也使一些文化价值已经足够的项目与“世界遗产名录”失之交臂。因为按照《公约》规定,同一项目只有一次申报机会,不得复议,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为此,申报单位都把申报过程作为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改进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机会,认真做好“整容”工作。有些单位颇为感慨地说:“申报工作归结到了一个字,就是‘拆’。”他们严格按照《公约》的规定,拆除项目周围的人造景点和与项目不协调的违章建筑物,整治环境卫生,甚至不惜用定向爆破,清理“硬骨头”。

三、是这些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情况。例如有的项目在申报时对项目的文化价值研究不够,准备不充分,因而没有对专家们在考察中提出的问题给予满意的解释和回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还很重视申报工作中的群众参与,有时在考察中还会向群众提出一些问题,了解群众对申报工作的态度,所以在申报工作中,还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发动群众,让他们来关心申报工作。

发展

我国“申遗热”不断升温,可提高全民的遗产保护意识。而且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巾将不断对申报地进行自身梳理、完善,这也是一个自觉接受国际规则的规范和制约的过程。但我国申报工作还缺乏全国整体的规划,多头负责申报问题突出。在世界遗产管理方面,缺乏管理世界遗产的专门法律和国家级的统一管理机构,受经济利益驱使,“重利用、轻保护”现象屡见不鲜。

申报登录《世界遗产名录》,不是世界遗产工作的最终目的。《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是“建立一个依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有效的制度,共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其根本目的在于选取人类历史和A然环境中那些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代表物和信息及美的载体列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野,“于子孙孙永葆利用”,申报只是它的开始。因此,申报时所明确的价值是永远不得侵害的,已有的保护状况只能按国际公认的准则予以进一步改善,而不能削弱。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只有切实保护、保存好自然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才能使其代代传最,永续利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