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灰雀

更新时间:2024-02-10 19:13

红腹灰雀,是雀形目雀科灰雀属中型鸣禽。雄鸟额、头顶、枕部,眼先及颏均亮黑色,上体余部从颈至背,包括肩羽和翼上覆羽灰色;腰部户色,尾羽紫黑色;外侧尾羽基部的大部白色,大覆羽基部黑色,尖端白色,形成翼上显明白带;颊、喉、颈侧以及下体概呈鲜红色,至下腹到尾下覆羽转为纯白色;雌鸟全体灰色,无红色渲染,背部微沾棕色,其余部分与雄鸟相同;虹膜赤褐色,嘴黑色,脚褐色。因雄鸟的整个前胸到腹部都是红色的,像穿红肚兜的小孩儿而故名。

形态特征

红腹灰雀雄鸟额、头顶、枕至后颈均亮黑色具蓝色光泽,眼周、眼先、颊前部、颏和上喉绒黑色。背、肩和翅上小覆羽灰色,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长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色具蓝紫色光泽,其余尾羽黑色,外翈具蓝紫色光泽,最外侧尾羽内翈近中段处具楔形白斑。飞羽黑色,内侧飞羽具蓝黑色光泽。耳羽、喉、胸、腹和两胁朱红色或粉红色,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头部黑色较暗淡少光泽,背灰色沾褐,下背微沾棕,下体不为红色而为褐灰色微沾红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嘴辉黑色,脚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9-36克,♀18-35.6克;体长♂155-179毫米,♀154-172毫米;嘴峰♂9-13毫米,♀9-12毫米;翅♂89-98毫米,♀85-95毫米;尾♂67-76.5毫米,♀66-74毫米;跗蹠♂18-22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亚种)

栖息环境

栖息于针叶林、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混杂有稀疏桦木而林下植物茂密的森林中,冬季多在低山和山脚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杨桦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有时也出现于人工林、果园和城市公园。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的小群。性较安静,较少鸣叫,成群在树冠间飞来飞去,每次飞翔距离不远,飞翔时轻盈无声。叫声是一种柔和的单调的笛声,音似“teu”、“deu”或“deu—deu”。多在树枝和林下幼树与灌丛中、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在树上能灵巧的在枝间攀缘,并能将自己背朝下的悬垂在细枝端啄食。在地上活动也很敏捷,能迅速地短步跳跃前进。

以树木种子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落叶种子、长白松子和苔藓。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阿尔及利亚、直布罗陀、冰岛、马耳他、摩洛哥、突尼斯和美国。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4-7月。最早在2-3月就陆续有雄鸟离开觅食群开始寻找巢区和站在高的树枝和灌木上求偶鸣唱,并不时将两翅下垂,露出白色腰,然后将尾向一边散开,并将身体向不同方向转动,偶尔向像行屈膝礼似的下屈身体。雌鸟偶尔也参与鸣唱,不久对即形成。南部地区4月末即有型营巢的,北部地区则在晚些。通常营巢在杉木、松树等针叶树侧枝末端茂密的枝杈处,偶尔也在灌木和桦树上营巢。巢呈杯状,由细枝草茎等材料构成,内垫有少量兽毛和羽毛。距地高2-5米。巢外径14.3-19.8厘米,内径7-8.2厘米,高6.5-7厘米,深4.6-5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的大小为19.6-23.2毫米×14.7-14.8毫米,平均21.4毫米×14.7毫米。卵淡蓝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5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4-15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