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伯劳

更新时间:2023-09-05 21:26

红背伯劳(学名:Lanius collurio)是伯劳科、伯劳属鸟类。体长18-20厘米。头顶至后颈灰色,背红褐色或栗色,飞羽褐色,前额基部和贯眼纹黑色。尾黑色,外侧尾羽基部和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粉葡萄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褐或黑色,脚铅灰色或黑色。

动物学史

有关红背伯劳的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Dement’ev and Gladkov(1954)认为,分布在中亚的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无论在形态上和生物学上都处于分布于西部的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和东部的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两个种群之间,属于一种中间类型,因而将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和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合并为同一种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而分为10亚种。

Vaurie(1959)则将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单独作为一独立种,而将中亚种群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和亚部种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作为同一种。因为这两个种群在地理分布上相互取代,在荒漠伯劳天山亚种(Lanius isabellinus phoenicuroides)和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相接壤的地方能自由交配,并有中间类型出现,因而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的两个不同地理类型,从而把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归并到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中。Mayr et Greenway(1960)亦支持这一观点。由于东部种群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和西部种群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在形态和生态上差别十分明显,因而后来一些学者,如De Sehauemee(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等,也都支持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种。

然而Flint等人(1984)仍将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与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合并为同一种。Kryukov(1995)则将它们分别作为不同的种,认为它们的表现型不同,而且认为,它们在地理分布上即使繁殖区实际上有重叠的地区,杂交类型也是极其稀少的。除将东部种群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分别作为独立种外,也有人如Oliver (1944)、Voous(1977,1979)、Dean(1982)和Jonsson(1992)则进一步主张将分布于中亚的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和分布于欧洲的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也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种。主要理由是二者在形态和生态上明显不同:欧洲种群背栗红色,尾黑色(外侧尾羽白色),栖息于非干旱荒漠地区,尾羽仅秋季更换一次;而中亚种群背沙褐或灰褐色,尾羽棕红色或褐色,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 地区,尾羽春秋两季更换。

Cramp & Perrins(1993)和Panov(1995)、Inskipp(1996)亦支持将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和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分为两个种,认为它们之间的接壤地带通常较窄,中间类型并不是这两个种相遇的地方都有出现,而是相当局限的。Panov(1983)和Kryukov(1995)甚至将Lanius phoenicuroides也分别作为独立种。然而通过阿尔泰东南部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和荒漠伯劳内蒙古亚种(Lanius isabellinus speculigerus)重叠区内的仅有研究表明,那里的杂交类型是大量存在的(Kryukov 1995)。由于大量杂交类型的存在,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和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能否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种仍然是一个疑问。

Panov & Kryukov (1973)对collurio、speculigerus和phoenicuroides的接壤地带杂种的生殖力进行研究,认为已在遗传学上出现歧变,因而不能置于同一种内,但似乎又还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的种,于是Kryukov的结论是isabeUinus、collurio和phoenicuroides全都是半种(semispecies)。尽管如此,不少学者仍将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和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种。

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至后颈灰色,额基有一窄的黑色横带,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上背红褐色而缀有灰色,下背、肩和小翅覆羽栗红色,腰灰棕色,尾上覆羽灰色。中覆羽、大覆羽、内侧飞羽与背同色,其余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白色翅斑。中央尾羽黑色,其余尾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具窄的白色端斑。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缀有粉红色,有的缀有不清晰的鳞状斑,翅式为3>4>5>6。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头顶至后颈灰褐色。背部较雄鸟暗,多为棕褐色,有时缀有黑褐色波浪形横斑,腰灰褐色。尾上覆羽更多红色而缀不明显的暗色横斑,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前额和眼先赭色具暗色纵纹,耳羽暗褐色。下体白色,颈侧、喉、胸和两胁具波浪形横斑。

另一种是东部型(或中亚型)。雄鸟整个上体为沙褐色或淡褐色或淡红褐色,尾上覆羽棕色或棕皮黄色,前额基部有一窄的横带或无,亦有粗著的黑色贯眼纹,眉纹白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同背,外侧飞羽暗褐色,尾羽棕色。喉、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其余下体淡粉红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黑色贯眼纹不明显,眼先淡赭色。下体白色,胸和体侧有黑色鳞状斑,其余同雄鸟。

虹膜褐色,嘴黑褐或黑色,脚铅灰色或黑色。

栖息环境

红背伯劳主要栖息于较为开阔的疏林、林缘、林间空地、河边树丛和灌丛中,也栖息于果园和农田地区,不喜欢茂密的森林。迁徙期间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栖息在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度(例如在阿尔卑斯山),但高加索地区也有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

生活习性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群。

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小鸟、雏鸟等小型脊椎动物。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繁殖期发出“cheh-cheh-cheh”的叫声及鸣声。

迁徙:红背伯劳在中国的分布记录是钱燕文、郑宝赉(1963)根据1960年7月在新疆北部青海县采到的2只雄鸟、1幼雌鸟标本报道的,以后未再有任何采集报道,迁徙情况不清楚。但从地理分布范围和标本采集日期及采得的幼鸟分析,在中国新疆北部应该是夏候鸟

分布范围

存在(居住地):安哥拉、白俄罗斯、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隆迪、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塞浦路斯、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希腊、印度、伊朗、意大利、肯尼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亚、马拉维、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巴基斯坦、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西班牙、苏丹、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存在(繁殖地):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国、荷兰、北马其顿、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欧洲部分、中亚部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

存在(途经地):阿富汗、巴林、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南苏丹、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游荡:阿尔及利亚、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中国(新疆北部青河县)、刚果、法罗群岛、冈比亚、直布罗陀、冰岛、爱尔兰、摩洛哥、尼日利亚、塞舌尔、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突尼斯。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配对、占区和呜叫。营巢在离地l-2米高的小灌木上.营巢主要由雄鸟承担,每个巢3-4天即能筑好。巢呈杯状,主要用枯草和植物纤维构成,内垫有草叶和羊毛等材料。巢的大小为外径11-18厘米,内径6-8厘米,高8-11厘米。每窝产卵通常5-6枚,有时多至7-8枚,少至3-4枚。卵粉红色或白色,被有褐色或紫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9.3-25.4毫米×15.1-18.4毫米,平均22.4毫米×16.8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6天。雏鸟晚成性,留巢期12-15天。

亚种分化

关于红背伯劳的亚种分化,存在着争议。中国学术界的意见亦不一致。郑作新(1976)依Dement’ev and Gladkov(1954)的意见,将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和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归并到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为同一种,而将中国的种群分为9亚种。郑作新(1994)又将红尾伯劳作为一独立种,而将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并入到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而分5亚种。郑光美(1998)则依中国以外多数学者的意见,将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和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分别作为3个不同的种。尽管红背伯劳和荒漠伯劳之间存在的大量杂交类型,对它们是否能分别作为不同的种还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鸟类志》依郑光美(1998)和中国以外多数学者的意见,亦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种。这样红背伯劳计有4亚种。其中中国仅分布l亚种,即北疆亚种(Lanius collurio pallidifrons),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青河)、西伯利亚西部、阿尔泰、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余不见于中国的亚种是:指名亚种(Lanius collurio collurio)分布于欧洲至亚洲西部,越冬于非洲南部。英国亚种(Lanius collurio juxtux)分布于英国南部,越冬于欧洲西部。非洲亚种(Lanius collurio kobylini)分布于伊朗、阿拉伯和非洲东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Ⅱ。

列入《欧盟野鸟保护指令》(EU Birds Directive)——附件Ⅰ。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在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1490000-28600000只成熟个体(国际鸟类联盟2015年)。欧洲约占全球种群数量的60%,因此,全球种群数量的初步估计为2480000-47700000只成熟个体,但这一估计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