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灰雀

更新时间:2023-09-05 21:52

红头灰雀(学名:Pyrrhula erythrocephala):为燕雀科灰雀属的鸟类。体重15-30克,体长132-165毫米。雄鸟嘴基周围和眼肉黑色,外围一圈淡灰白环;头顶和后颈深橙色或褐红色;背、肩、小、中覆羽和大覆羽上半概灰色;大覆羽基部、两翅、尾上覆羽和尾羽概亮黑色;颏淡粉色;颈侧、颈、喉、胸和胁部向后逐渐由浅红到暗红色;上腹白色,下腹灰白;翼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均白色。雌鸟头顶和颈黄绿色;两翼、腰、尾羽及头侧与雄鸟相似;下体余部灰褐色,腹部中央和肛周变白。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和脚淡肉色或鲜棕色。

形态特征

红头灰雀雄鸟嘴基、额前部眼先、眼周和颏黑色,其外围有一圈淡灰白色,头顶、枕、后颈棕红色或深橙红色。背、肩和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灰色,大覆羽基部黑色、端部灰色,飞羽黑色具蓝色光泽。腰白色,尾上覆羽和尾辉黑色。头侧、颈侧、喉、胸和两胁暗红色或橙红色,腹至尾上覆羽灰白色或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枕、后颈黄绿色,喉、胸和两胁葡萄灰色或暗灰色沾棕色,其余同雄鸟。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下体多黄色,而且此色随年龄而增深,直至朱红色为止,头部亦呈红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肉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2克,♀20-30克;体长♂135-152毫米,♀132-165毫米;嘴峰♂8-10毫米,♀9-10毫米;翅♂75-79毫米,♀75-79毫米;尾♂64-72毫米,♀62-66毫米;跗蹠♂14-18毫米,♀15-18毫米。(注:♂雄性;♀雌性)

相似种灰头灰雀头顶至后颈雄鸟不为红色,雌鸟亦不为绿黄色。区别均甚为明显。

栖息环境

红头灰雀为高山鸟类,夏季多栖息于海拔2600-4000米的高山和河谷中,如珠穆朗玛峰的甘马藏布河谷和卡达河谷,甚至更高。喜栖于郁密林深处,特别是松、杉林等针叶林中。冬季下降至海拔1500米左右的中低山和沟谷地带的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及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留鸟。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结小群栖停在林下灌木和树上,也频繁地下到地上觅食。性驯顺,大胆,不大畏人。繁殖期间善鸣叫,鸣声圆润、柔和、悦耳,鸣声动听音似“terp-terp-tee”。平时叫声是一种柔和、哀伤的哨声,音似“pew-pew”,如不细分,非常像红交嘴雀的叫声。

其食物主要是植物种子,如松树、杉树、灌木等树木和草本植物种子和荨蔗种子、果实等,也吃植物叶芽、花、浆果,有时也吃少量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和尼泊尔。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5月雄鸟生殖腺为2毫米×2毫米。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上,巢呈杯状,由细枝和苔藓构成,巢外壁多为细的枯枝和草茎,内层垫有较厚的苔藓,并衬以植物须根。每窝产卵3-4枚,卵呈淡蓝色,具红褐或紫褐色斑点,有的还被有第二层紫粉色和淡灰色斑痕;这些点斑多集中于钝端而成环状,有的卵点斑却分散而不密集。卵的大小为19.7-22毫米×14.1-15.2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