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骑施

更新时间:2024-04-08 10:45

突骑施是中国唐代时期一边远部落,属于西突厥,在当时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管辖。

部落历史

原为西突厥别部。西突厥有十姓部落,分为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五咄陆部,置五大啜。突骑施贺逻施啜即五大啜之一。突骑施散居伊犁河流域。658年(显庆三年),唐朝在中亚广设羁縻都督府州,于突骑施部落设置过嗢鹿州和洁山两个都督府。

7世纪50年代初期,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统属。658年,唐平定阿史那贺鲁后,以突骑施索葛莫贺部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置絜山都督府,又置昆陵﹑蒙池两都护府以统之,并隶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以原领五弩失毕部之阿史那斛瑟罗为竭忠事主可汗、蒙池都护。斛瑟罗残暴,不为突厥所附。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本为斛瑟罗之莫贺达干(突厥官名),能抚士,有威信,胡人顺附,由此崛起,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以楚河流域之碎叶城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为小牙。辖境东邻后突厥,西接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尽有斛瑟罗故地,而服属于唐。699年,乌质勒遣子入朝,706年,受封为怀德郡王。708年,封西河郡王。使者未至而乌质勒死,子嗢鹿州都督娑葛代统其众,胜兵至三十万,唐封之为金河郡王。其将阙啜忠节与之不和,唐相宗楚客受忠节赂,支持忠节。娑葛遂袭擒忠节,杀唐使冯嘉宾,败唐安西副都护牛师奖。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以娑葛理直,表请赦除其罪,娑葛乃降。后娑葛为后突厥默啜可汗擒杀

部落领袖

突骑施部落领袖中比较著名的有两位,一个是苏禄可汗,一个是吐火仙可汗。

苏禄可汗

突骑施可汗苏禄(717—738年)复有突骑施别种车鼻施啜苏禄收拾余众,自立为可汗,众至二十万(一说三十万),称雄于西域,给予当时向中亚发展的大食人以沉重打击,大食人因而称之为“抵顶者”(Ab Muzim,意为牛或象等冲撞抵顶的庞大动物)。713年,唐任命苏禄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赐号忠顺可汗。时苏禄处于唐与后突厥﹑吐蕃之间,与三方均保持密切关系。唐以阿史那怀道女为金河公主妻之,苏禄又娶于后突厥﹑吐蕃,三女并为可敦。后与唐安西都护杜暹有隙,结吐蕃兵掠安西四镇,围安西城,闻杜暹入为唐相,乃退去。复遣使入朝。

苏禄趁穆斯林军团的攻击所造成的混乱入侵塔里木。自692-694年起,塔里木已处于唐的保护之下。苏禄包围阿克苏城(717年),数月之内,骚扰唐的四镇:焉耆、库车、喀什和于阗。虽然他未能攻陷四镇,但他仍占领了长期以来唐在西域的前哨基地——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玛克城(碎叶城),尽管唐将阿史那献在该地打了一仗(719年)。唐朝对保住这些冒险性的要塞丧失了信心,企图以封号和爵位羁縻苏禄(722年)。

724年,苏禄在渴水日战争中大败倭马亚王朝的入侵军。

726年,劫掠成性的苏禄蹂躏了四镇。

731年,苏禄可汗在塔什塔卡拉查之战中围攻倭马亚王朝军队,虽然未能竟全功,但倭马亚人损失惨重。

在736年,唐北庭(或吉木萨)都护盖嘉运在古城附大破苏禄。737年,苏禄在行李日之战击败阿拉伯人。此后不久,大约在738年,苏禄被处木昆部的阙律啜,即莫贺达干杀害,处木昆似乎是地处巴尔喀什湖东南、游牧于葛逻禄和突骑施两部之间的一支小突厥部落。

738年﹐苏禄为其下大首领莫贺达干所杀,突骑施复乱,苏禄子吐火仙立,与莫贺达干相攻。娑葛之后称“黄姓”,苏禄之后称“黑姓”,更相仇杀。779年后,葛逻禄强盛,据有楚河流域,突骑施二姓衰微,遂为所役属。

吐火仙可汗

738年,莫贺达干杀死苏禄可汗。都摩度拥立苏禄可汗的儿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739年,莫贺达干与唐将盖嘉运联合阻止了突骑施觊觎王位者、苏禄之子吐火仙的复辟。然而,所有突厥小可汗们的经历几乎都是一样的,都是力求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重新统一西突厥。莫贺达干很快与唐决裂,742年杀唐朝派往突骑施的都督、汉化突厥人阿史那昕。然而,唐朝像往常一样,又获得了最终的决定权。744年,唐将夫蒙灵詧打败和杀死了莫贺达干。由于这次胜仗,唐又成了伊塞克湖地区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748年,唐将王正见在伊塞克湖西北、楚河上游地区的托克玛克城(碎叶城)建一寺庙。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入朝,呈献被俘的另一位突骑施首领。

庞特勒可汗

新唐书》突骑施传:至德后,突骑施衰,黄、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方多故,不暇治也。乾元中,黑姓可汗阿多裴罗犹能遣使者入朝。大历后,葛逻禄盛,徙居碎叶川,二姓微,至臣役于葛禄,斛瑟罗(最早的突骑施首领)余部附回鹘。及其(回鹘)破灭,有庞特勒居焉耆城,称叶护,余部保金莎领,众至二十万。

《突骑施传》云,大历(766至779)中,臣于葛罗禄,余众人回鹘,及其灭也(840)。有庞特勒屠焉耆地称叶护,是焉耆回鹘,又突骑施庞特勒种也(在喀什葛尔建立喀喇汗国的庞特勒部,是居住在喀什、焉耆间的突厥人,与甘州回鹘庞特勒同名不同族)。

货币

突骑施的最大贡献除了作为唐朝的屏障之外,还有其独特的货币。

突骑施汗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又处于丝绸之路的中段,因此,作为经济交流中介手段的钱币,对其有着很大的重要性。突骑施汗有自己制造的铜钱。虽然突骑施汗国地处西域的西部,自古流行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的打压式圆饼无孔钱币,突骑施铜钱却与之完全不同。因为突骑施汗国自始至终是唐朝的属国突骑施钱完全依照唐式的标准币——开元通宝,采用浇铸方法制造圆形方孔钱。早期制作的突骑施钱,甚至大小和重量也与开元通宝相同;晚期因社会混乱和经济衰退,才有轻小的异版钱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突骑施汗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最早制造钱币的地方政权。最早发现和收藏突骑施钱的是沙皇俄国苏联的考古工作者和钱币学家,这些铜钱大多出土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克一带,而且数量较多。这与历史事实完全相符,因为该地是突骑施汗国牙帐(相当于定居民族国家的首都)所在,是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在我国境内,外国探险家斯坦因曾经收集到突骑施钱数枚。

最早发现突骑施钱的中国学者则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黄文弼,1928年,他在新疆库车收集到一枚突骑施钱,其图版和研究文字皆收集在他的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考古工作者也曾收集和发现过此币,具体数字不详。近二十年来,突骑施钱不断涌现,乌鲁木齐市古董市场的突骑施钱真品应不少于20枚。

正版突骑施大钱,青铜质,圆形方孔,外缘内孔皆有廓。钱径24mm,穿宽7mm,重5.5克左右,正面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图案。发现的突骑施钱以此类大钱较多。异版突骑施中钱,青铜质,圆形方孔,外缘内孔有不很整齐的廓。钱径26mm,穿宽5mm,厚约2mm,重4.6克(含锈)。我一次即购得2枚。另在市场见过两三枚,据售钱者说发现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古城。总的来说,此类钱币出土最少。

异版突骑施小钱,青铜质,钱径17—20mm,穿宽6—7mm,厚1—1.2mm,重2.2—2.6克。外缘和内穿的轮廓线较细,正面除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外,往往还夹有“Ψ”形的部落印记,背面平素无纹。此类铜币主要发现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克,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怛逻斯古城遗址也有出土,我国新疆殊为少见。

关于突骑施钱文的释读不相统一,德国学者F.W.缪勒将钱文释读为“突骑施可汗匐莫贺”,俄国学者W.W.拉德洛夫将钱文识读为“突骑施可汗—钱”,新疆大学牛汝极先生则将其识读为“突骑施可汗五(铢)钱”,前苏联学者O.N.斯米尔诺娃、英国学者G.克劳森将钱文识读为“神圣的突骑施可汗钱”,周延龄、任拴英将其译读为“强大的突骑施可汗之钱币”。有人曾对品相很好、字迹清晰的突骑施钱的铭文作过仔细辨识,认为译读为“突骑施可汗,一文”。

王子墓

2011年,西安西郊清理隋唐墓葬18座,其中6号墓发现唐代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墓志。

6号墓葬结构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残长4.7米、宽1.2米、残高2.7米。甬道为长方形券顶结构,长0.7米、宽1.5米、顶高1.3米、壁高0.9米。甬道与墓道交接处有封门,因盗扰破坏严重已经难以辨认。墓室为方形弧边砖室墓,地面条砖交错横向平铺,墙壁为条砖双排平铺与竖立交错砌成,顶部应为穹庐顶,已经完全塌毁。

在墓室西部发现了两层方砖堆砌棺床,长3.5米、宽1.1米、高于墓底0.12米。由于盗扰和腐朽严重,棺床仅存铁棺钉痕迹,骨架散乱葬式不详。

墓葬中随葬的墓志揭示了墓主身份,墓志并盖一合两石。考古人员介绍,他们在甬道西侧发现了墓志,一个覆斗形的志盖下面是方形的志石。志盖不仅有四刹装饰卷云纹,而且顶部还篆刻了“唐故突骑施王子志铭”3行9字。志石方形,长0.46米、厚0.06米,四侧边饰连续“回”字形云纹,志石文字刻于界格之内,为阴刻楷书,共15列,208个铭文。

据墓志记载,此墓主人为唐故交河公主之孙、突骑施奉德可汗王之子光绪,生前地位较高。

另外,随葬物品还有塔式罐镇墓兽天王俑、女仕俑、跪拜俑、陶骆驼、陶猪开元通宝等。

墓志详细记载了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光绪的人生历程,说他“少自绝域质于京师”,即自幼就以突骑施质子身份入朝充作宿卫,又曰“缅慕华风遂袭冠带”,可见汉文化对其影响之深。光绪的卒年为唐代宗永泰元年二月”,下葬时间为“永泰二年十月十六日”,即公元766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