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

更新时间:2024-04-24 09:56

福州路(Fuzhou Road),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境内东西向城市次干路。

历史沿革

上海开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黄浦江的四条土路之一。

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福州路外滩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筑成泥砂石子马路,早期称劳勃三渥克路,因附近设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故称布道路,又称教会路。

咸丰六年(1856年),布道路向西延伸至今湖北路。

同治三年(1864年),布道路向西延伸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月,布道路更名为福州路。

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路逐段铺筑碎石路面,河南中路以东并予拓宽,部分路段铺设人行道。

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外滩至浙江路段路幅逐段拓宽至40英尺(12.20米),全线先后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20世纪30年代后期,福州路路幅分段拓宽为50~10英尺(15.25米~21.35米),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20世纪70年代,因车流量增加,福州路不堪重荷,江西中路至西藏中路段翻挖后铺三渣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

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

福州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境内,西起西藏中路,东至中山南一路,为东西向城市次干路。

线路互通

线路参数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截至2023年8月,福州路为市政道路,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截至2023年8月,福州路为单行道,只允许东向西通行。

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

19世纪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上海强辟租界,福州路东段已有外商建屋设洋行。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大批华人拥向租界,原在县城的富豪商贾纷纷北移,福州路、广东路、河南路棋盘街一带,报刊书肆、笔墨笺扇、仪器文具行业相继创设,戏园,茶楼竞相峥嵘,中西菜馆、服务行业随之兴起。

至19世纪末,福州路及其附近,报馆、书局、笔墨文具店集中;戏园、电影、茶园书场、游乐场、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密布,专业戏班演出频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馆等服务业聚集;洋行、药铺、百货、照相、钟表行、拍卖行、烟号、茶食等商业粗具规模,商市繁荣,形成申城最早的现代热闹大街之一。20世纪初,因南京路兴盛后,福州路才屈居于后。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福州路北侧)附近,报馆云集20余家,《上海洋场竹枝词》述“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东西栉比排。近有几家营别业,迁从他处另悬牌”。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人称“报馆街”。《申报》、《新闻报》、《时报》三大报馆,在申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争夺上海报业盟主。中华、大东、世界、传薪、开明等大型书局(店)先后开设;全国最大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迁入福州路河南路口,民国元年(1912年)落成新馆,以出版教科书闻名于市。中国首创唯一的科学仪器馆开业,传统的文房四宝行业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开文等笔墨庄迁入福州路附近营业。大小古旧书店林立,文具用品业毗邻相连,经营日趋兴旺。丹桂第一台,是上海四大戏园之一,颇有名气,周信芳、梅兰芳等京戏名角在此登台挂牌。

20世纪20年代后,福州路东段,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租界行政机构、巡捕房、洋行、银行、大饭店、大药房等集中于此。两端有大鸿运、大西洋、老聚兴、老正兴、会宾楼、王宝和等一批中西菜馆。一批老式戏院相继拆除,新型剧场、舞台陆续兴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天蟾舞台(初名大新舞台)在福州路701号建成开幕,其规模是沪上四大京剧舞台之最。与此同时,民国十四年(1925年)租界对妓院开禁,福州路西段妓院云集,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山东中路的申报馆,首先由解放日报社所接收而停刊,福州路经整顿改造,取缔妓院姻馆,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河南中路以东,为行政机关、专业局、企业公司等办公机构所在地。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图书业、仪器文具业经撤、并、迁、转重新组合,新建一批专业特色书店和文化用品名特专业商店,仍显文化街色彩。福建中路至西藏中路,仍保持原有特色,饮食、酒家、菜场、剧场、旅行社、服装、土杂等商店一应俱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智力支柱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文化街又现转机,改变滞后状况,刻不容缓,发展福州路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随改革深入,改造福州路列入黄浦区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挖掘历史底蕴,结合现代新型城市特征,以“大文化”范畴为着眼点,建设具有上海文化艺术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街,于1994年2月正式启动。面对15幅地块124户商业网点,作出全面规划和改造方案,保留原有名特商店,探索老店新特色,结合街坊改造,拾遗补缺,增设网点,至1999年12月,福州路商业网点149户,其中文化类占51.7%。河南中路以东,仍保持市级机关、主管局和企业公司办公机构为主,有市公安局、中、高级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等,靠外滩有浦东发展银行、江西中路口的新城饭店等。河南中路至湖北路,以图书、仪器文具用品业为主,保留原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图书城(上海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上海博古斋、长征测绘仪器商店、杨振华笔庄、汇丰纸行、美丽华(百新)文化用品商店、上文精品汇总等一批名特优老字号外,又增设省版、工具、医药保健等10余家专业书店;1995年10月18日,在福州路355号新建的上海文化商厦开业,是一座专业性、多功能的大型文化购物商厦;1998年12月30日,福州路465号又矗立起一幢中西合璧、典雅宏伟的书店——上海书城,为繁荣文化街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北路至西藏中路,以文化娱乐和商业设施为主,有东方艺术中心、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浙江电影院、黄浦区少年宫(即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浦区图书馆和档案馆等。

景点景观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位于云南中路171-173号,是一幢二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紧邻天蟾逸夫舞台。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在上海担任党中央会计工作的熊瑾玎以商人身份租得云南路447号生黎医院楼上的三间房间,并挂出“福兴”商号的招牌作为掩护,设立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这个城市中心的红色中枢见证了中国革命风云变幻的三年,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中央政治局很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坚守上海的党中央,领导了最为艰苦的革命斗争: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加强情报保卫工作、指导根据地建设、确立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指导全国革命的开展。这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历经曲折,牺牲奉献的革命斗争精神。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胆识与智慧书写了中国革命重要的一页。

申达大楼位于福州路89号,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原名中兴银行,位于福州路与四川路转角,是出自上海高级公寓的建造者—赵茂勋之手。大楼由前楼、后楼和连接体三部分组成,前楼六层,房屋平面形式呈L型,建筑立面简洁,街道拐角处为弧形墙面,总体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屋檐、腰檐、门窗等处为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申达大楼还曾是《文萃》杂志社旧址。

都城饭店位于福州路106号,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占地面积1331平方米,建筑面积10540.2平方米,钢框架结构体系,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建筑高度49.98米。大楼八层以上台阶式退台形成高耸感;底层沿街外墙采用花岗石饰面,主入口及建筑顶层、塔楼檐部等处有典型的装饰艺术图案,是带有装饰艺术元素的早期现代建筑风格的高层旅馆建筑。

天蟾逸夫舞台位于福州路701号,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其前身为大新舞台,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座西南朝东北,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门楼外立面为米白色水刷石及仿石划格,造型简洁,具有装饰艺术风格。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历史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前身为天蟾舞台。

外文书店位于福州路390号,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外文书店为一幢建于1930年代的红砖大楼,曾是世界书局的旧址。1950年4月12日,国际书店上海分店在此成立,1958年更名为上海外文书店。

百新书局位于福州路366号,诞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价值意义

福州路,从开埠至解放前,经历百余年的沦桑与发展,集行政机构、报馆书局、文具仪器、茶楼戏院、中西菜馆、旅馆百货及妓院姻馆于一路,还冠以“药房街”美称。在其两侧还有古玩,化工颜料、衣庄、绣花鞋等特色市场,是一条与其他商业街不同的奇特大街。文明与野蛮交织、进步与堕落并存、新旧思想之搏斗、光明与黑暗之选择,蕴含和散发的文化之光,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推翻封建王朝,抗击外来侵略,传播进步思想和革命文化,有着令人难忘的辉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评)

福州路被誉为“文化街”,百年来,海派文化的缩影在福州路上不停汇聚、发展。(澎湃新闻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