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

更新时间:2024-04-14 21:31

盐池又名盐湖、银湖,由鸭子池、盐池、硝池、镁池等组成。盐池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盐湖。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盐池又名盐湖、银湖,即古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位于山西运城市南1公里,中条山下,涑水河畔。

地形地貌

盐池地处运城盆地之南,中条山北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公里,宽3——5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是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几个部分组成,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

气候特征

到了夏季,由于太阳光的直射,气温最高可达到42℃,湖水蒸发使水位下降,湖里大量生长出一种肉眼不易观察到的藻类植物,在阳光映照下使湖水泛红。

到了春秋两季,湖水才又变回它的常态。由于盐湖湖水的盐度很大,已经超过了脊椎动物的耐盐度,鱼类肯定存活不了。而且由于盐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飘浮在水上。这样的环境叫作盐的极端环境。因此也被称之为“中国死海”。

历史记载

盐池开发于传说中的唐人,即尧舜时代或更早一些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有名,到汉已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运城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暴晒而成,色白味正,杂质少,是全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以致“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誉为“国之大宝”。今之盐池,已成为我省重要的多种化工原料产地,产品远销国外,元明粉、硫化碱出口量占全国之首。

唐大历十二年(777)十月,唐代宗诏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列入祀典,永远奉祀。不久,礼部尚书崔纵在运城市南门外的卧云岗建灵庆祠(今池神庙)。

宋崇宁四年(1105)盐业大丰宋徽宗为谢池神佑护,诏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大观二年(1108)又进爵为王,并对池神庙整修奉祀。明代不再乱加封号,且正号为“盐池之神”,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清代虽也多次重修,但庙之规模仍然保留有明代形制。

形成原因

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形成了盐湖。

主要景点

自然景观

整个盐池布局呈井田格分布。由于湖中积聚了大量盐类物质,在冬季湖水会析出一种叫硫酸钠的化学物质,也称为芒硝,俗称盐花,形成“千古中条一池雪”的奇观。

“死海”里的湖水在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色彩,由于气温异常盐池出现大面积罕见的“硝凇”,在盐池特有的暗红色水面上飘浮的“硝凇”似天女散花。

环绕盐湖的有数十平方公里湿地,水草丰富,芦苇茂密,常年栖息着数十种候鸟。

常年不断的硝堆,远看如座座银山,近看似扇扇玉屏,既有死海之神奇,又有死海无法比拟的景观,长期以来盐池以它独有的景色吸引着众多的人来此观光、旅游和科学考察。

人文景观

池神庙

盐池边有唐代建的池神庙,是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与盐池交相辉映。

池神庙总面积2.6万平方米,依据地形建在一个30°的斜坡上。殿宇错落有致,规模壮观,建筑宏伟。卧云岗最下端临盐池原建歌薰楼,往北即为舜帝弹琴木牌坊,相传舜帝当年曾在此弹琴歌唱。《南风歌》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过木牌坊,绕过日月井,穿过“地宝天成”牌坊,直达“海光楼”。置身此地,万顷银海尽收眼底,“纵大观于奇幻兮,川原亥其瞩望”,过海光楼,是规模宏大的连三戏台,戏台建在3米高的台基上,座南朝北,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台下开圆拱过道,既可供行人来往,又可扩大音响效果,可谓匠心独运。 过了戏台,是建于2米台基上的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有石雕护栏。它不仅是官吏祭祀三殿诸神的场所,也是达官贵人看戏的地方。

献殿后面是池神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列着三座大殿,规模相近,形制基本相同,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为正方形,重檐九脊歇山顶,琉璃瓦脊兽构件。建筑工艺高超,气势恢宏。据庙内碑刻载,明万历间,中殿奉东西盐池之神,左殿奉条山、风洞之神,右殿奉忠义武安王之神。万历十五年(1591)御史蒋春芬修庙时,改左殿奉中条山之神,右殿奉风洞之神。在池神庙东另建武安王神庙。 过三大殿,东北角为雨神庙,西北角为甘泉庙。 池神庙屡遭天灾兵祸,大部分建筑已荡然无存,仅遗存三大殿和连三戏台及东西厢房等建筑。自1986年始,占用单位运城盐化局自筹资金130万元,已将三大殿修葺一新,并计划将其余古建筑逐一修复原貌。

盐宗庙

封建统治者认为盐池岁收丰稔,“悉为神灵所赋”,很早就建庙祀典。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吕忱云,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可见早期的盐宗祠是祭祀黄帝之臣宿沙氏的。据传该祠建于三家庄乡庙村,可惜早已没有遗迹。

史料记载

盐池,在平阳府解州东三里。又安邑县西南二十里,亦有盐池,与解为两池盖一池而分东西二池也。《春秋》:成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盐。韩献子曰:山、泽、林、盐,国之宝也。杜预曰:盐,盐池也。《汉志》注: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盐池,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吕忱曰: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宿沙,炎帝时诸侯,始煮海为盐,富溢他国,河东盐池谓之盐。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氵亭,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凝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暴雨霖澍,潢潦奔轶,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曷水径,防其淫滥,谓之曷水。其广狭浅深,古今盈缩,时有不同。又有女盐池,在解州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其西南为静林等涧。服虔曰:土人引水沃畦,水耗,土自成盐处也。亦谓之盐鹾,味小苦,不及大池,或号为女盐泽,亦曰盐田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旧《志》:女盐池在猗氏故城南。《水经注》:盐水出东南薄山即中条之异名,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又径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自汉武元狩四年,用桑弘羊等言,兴盐铁之利,天下盐官凡二十八郡,而河东安邑为首。后汉元和三年,帝幸安邑观盐池《外纪》云:周穆王亦至安邑观盐池。初平中,放散盐禁。建安四年,曹操从卫觊言,复遣谒者仆射监盐官,以其利招服关中,其后皆设盐官董之。晋乱,盐利亦耗,后魏复立法征之。景明初,从中尉甄琛请,弛监池之禁,既而其利皆为富强所专。四年,复收盐池利入公。神龟初,复申盐池之禁。孝昌三年,萧宝寅反长安,正平今闻喜县民薛修义等聚众河东,分据盐池,攻围蒲阪以应之。时长孙稚奉命西讨,遣别将杨侃击平修义等,会有诏废盐池税。稚上言:盐池,天产之货,密迩京畿,惟应宝而守之,均赡以理。今四方多虞,府藏罄竭,以盐税准绢而言,一年不下三十万匹。臣不先讨关贼,径解河东者,非缓长安而急蒲坂,恐一失盐池,三军乏食也。请依常收税。从之。《唐·食货志》:盐池凡十八,井六百四十,惟安邑有池五,总谓之两池,皆隶盐铁,置官榷之。贞观十二年,幸柳谷观盐池,其小池曰女池。开元中,置女盐监,后以水淡,监废。大历八年,两池生乳盐,十二年,赐名宝应灵庆池《唐纪》:大历十二年,先是秋霖,河中府池盐多败。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恐盐户减税,奏雨虽多不害盐,仍有瑞盐生。上疑其不然,遣谏议大夫蒋镇往视之,镇还妄对,果如言,因赐号宝应灵庆池。咸通以后,藩镇益强,河中帅得专盐池之利。光启初,宦者田令孜用事,以安邑、解县两盐池为河中帅王重荣所专,岁止献三十车供国用,请复旧制,隶盐铁,因自兼两池榷盐使《会要》:元和十五年,改税盐使为榷盐使,收其利以赡军,重荣不可。令孜因徙重荣镇泰宁,重荣遂与李克用合谋举兵犯阙讨令孜。后唐同光二年,河中帅李继麟请榷安邑、解两池盐,每季输省课。从之。《宋志》:盐之类有二,引池而化者,《周官》所谓散盐也俗曰颗盐。煮海、煮井、煮碱而成者,《周官》所谓散盐也亦曰末盐。解州解、安邑两盐池,垦地为畦,引水沃之,水耗盐成。每岁二月垦畦,四月引水,八月而止,得盐百余万。又前代盐皆自生,唐开元中池涸,河中尹姜师度始有畦夫管种之课,宋张席上言盐漫生之利,遂罢畦夫。《盐池考》:中条山在池南,自蒲州接于太行,形如卧弓,环池而绕之,山顶有桃花洞,水流入盐池。池与安邑池为两池,官置使以领之。又中池北百步许,有淡泉一区,味甚甘洌,俗谓盐得此水方成也。又西北十五里有硝池六一曰贾瓦,二曰金井,三曰团,四曰熨斗,味皆淡。五曰夹凹,六曰苏老,味皆咸,天旱则生。自盐池而南,层山墙立,天岩云秀,地谷泉深,亦天下形胜之处矣《盐池图说》:今池东西长五十五里,南北阔七里,周百四十四里,宋分为东西两池,各置盐场二。明初并为东西二场,成化二十一年,增置中场,其池亦分为三,近安邑者为东池,近安邑西二十里路村者为中池,近解州者为西池。三场亦以是为次也。池底淤泥,滋生盐根,形如水晶,夏月骄阳熏蒸,南风动荡,上结盐板,光洁坚厚,可胜行立。板上水约三寸,翻腾浪花,落板即成颗粒,古谓之漫生盐,今谓之斗粒盐。更时小雨,则色愈鲜明,故曰颗盐,宜及时捞采,若遇大雨,盐复解散。秋冬地冷池枯,不能生盐,间或有之,硝碱相杂,味亦不正。其西北七里,即女盐池,据地高阜,其盐淡,或苦不可食,时或生硝,亦名硝池。而六小池及静林诸涧,每水溢则奔趋女盐池为盐患。又安邑东有苦池,于盐池亦切近,宋元符、崇宁间,观察使王仲先于池东西南三面筑七郎等十一堰卫之,所以拒溢水之入也。崔敖曰:盐池乃黄河阴潜之功,浸淫中条,融为巨浸,盖大河从西北来,至蒲州,折而东向,转曲之间,渐渍蓄汇,有此奥衍,今陕西花马池,亦近黄河折流派处也。然盐藉主水以生,缘客水而败,故治水即所以治盐。盐池南枕条山,雨水易迫,然非渊泉泉所出,且横亘有护宝堤,为仞高厚依山,有桑园、龙王、赵家湾、大小李、西姚诸堰,纵有飞瀑,阻遏犹易。北面多旷壤平丘,与水隔绝,故二隅无足为虑。若东西尽处,则俱逼禁堰,一墙已外,即客水所钟,次东禁堰者,有壁水、月堰及黑龙堰。次西禁堰者,有卓刀、七郎、硝池堰,各从东西自高而下,禁堰不能受,则入池矣。黑龙堰之受害,原于苦池,苦池乃姚暹渠蓄而复流之水也,渠出自夏县,经巫咸谷,北合洪洛渠,东合李绰渠,经苦池而迤逦西向,自安邑历解州,抵临晋,入五姓湖,由蒲州孟盟桥而注黄河。姚暹渠首及中股皆狭,至安邑,与李绰、洪洛之水,并注于苦池。苦池不能受,势必东北泛溢于黑龙,入黑龙则壁水小堰、月堰不能支,而竟冲东禁堰矣。硝池即女盐池也,其受害原于涑水,涑水在姚暹渠北,源出自绛县,为绛水,西经闻喜县,为涑水,又西受稷王、孤山、峨嵋坂诸水,经猗氏,抵临晋,亦入五姓湖而注黄河。涑水中尾多窄,至临晋,山溪诸水合注之,势不能受,必自西北横溢,破姚暹而奔腾于硝池。入硝池,则黄牛、七郎、卓刀不能支,而竟冲决西禁堰矣。况东北又有涌金泉,亦注于黑龙,西北又有长乐滩,亦注于七郎。故筑东禁以及黑龙,筑西禁以及硝池,治其标者也。浚姚暹以道苦池,浚涑水并归五姓湖,治其本者也。缓于南北,而急于东西,先于根本,而后于标末,则客水不浸,而主水无恙矣。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