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

更新时间:2023-03-13 10:06

琼山市(已撤销),海南省辖县级市,位于海南岛北部,总面积2068.4平方千米。琼山市属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02年,琼山市辖26个乡镇、229个行政村,境内有红明、东昌、桂林洋、三江等4个国有农场。截至2000年11月1日,琼山市总人口67.8万人。

历史沿革

约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琼山地属珠崖郡曋都、玳瑁两县,时郡治在县东南东潭都石陵村(即今龙塘镇潭口管理区石岭村,也称大宾村,原称石陵村;另一说在今遵谭镇东谭管理区年);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属合浦郡朱庐县;建武十九年(43年)四月,改朱庐县为珠崖县,琼山地时属合浦郡珠崖县。

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改珠崖县为朱庐县,隶于珠崖郡,琼山地时属朱庐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太康元年(280年),琼山地时属合浦郡朱庐县;梁大同年间(525年至546年),琼山地时属珠崖郡朱庐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琼山地属珠崖郡颜庐、武德2县;大业六年(610年),改武德为舍城县,琼山地时属颜庐、舍城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析舍城县置琼山县,今琼山地跨当时琼山、舍城二县;贞观五年(631年),置琼州,州治在今旧州镇;贞观十三年(639年),析琼山县和澄迈县置曾口、颜罗、容琼3县;开元元年(713年),废颜城入舍城,琼山地跨琼州的琼山县和崖州的舍城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琼州为琼山郡,时称琼山郡附廓,琼山地跨琼山郡的琼山郡附廓和珠崖郡的舍城县;乾元元年(758年),改琼山郡为琼州,琼山地跨琼州附廓和崖州的舍城县。

五代(907年至960年)时,南汉同唐制。

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山地跨琼州附廓和舍城县;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舍城入琼山县,属琼州;熙宁六年(1073年),时属琼管安抚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时属琼州路安抚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琼山县置定安县;天历二年(1329年),改琼州路安抚司为琼州乾宁军民安抚司;元统二年(1334年),又改为乾宁安抚司,琼山县随而属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琼州乾宁安抚司为琼州,时属琼州;洪武三年(1370年)升琼州为琼州府,琼山县为琼州附廓,同年复置琼山县。

清代,同明制,琼山县属琼州府。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琼山县属广东省琼崖绥靖处,置治所于琼山县琼城镇;九年(1920年),琼山县属琼崖善后处;十五年(1926年)1月,琼山县属琼崖行政区政务委员会;同年12月,以琼山县海口所置海口市;十七年(1928年),琼山县属广东南区善后委员公署,公署设治于琼山县琼城镇;二十年(1931年)2月,裁撤海口市,复隶琼山县,属广东南区善后委员公署;二十四年(1935年)2月,析琼山县西南一带划入白沙县;二十五年(1936年),琼山县属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4月,琼山县属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同年12月,划琼山县永安、福安、关龙、白沙、甸埠、秀英等6个乡镇置海口市。

1950年4月,属海南军政委员会。

1951年2月,属海南行政区公署,4月22日划琼城镇(今府城镇)给海口市;同年12月,县治从琼城镇迁往岭脚(今云龙镇岭脚圩年)。

1955年1月,琼城镇复归琼山县时改称府城;同年11月,县治迁回府城镇。

1958年12月,琼山县并入海口市。

1959年10月,复置琼山县,属海南行政区公署。

1968年4月,属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

1984年5月,属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

1988年4月,属海南省人民政府。

1994年,民政部批准撤销琼山县设立琼山市(县级)。

2002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海南省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决定:一、同意撤销琼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以原琼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 二、秀英区辖海口市原秀英区的行政区域和原琼山市的石山镇、永兴镇、东山镇以及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西侧地区,区人民政府驻秀华路; 三、龙华区辖海口市原新华区的行政区域和原琼山市的龙桥镇、龙泉镇、新坡镇、遵谭镇以海榆中线公路为界的东侧地区以及府城镇的薛村、大样村,区人民政府驻民声东路; 四、琼山区辖原琼山市的府城镇(薛村、大样村除外)、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旧州镇、三门坡镇、甲子镇、大坡镇和海口市原振东区的国兴街道以及蓝天街道的米铺居委会、道客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建国路; 五、美兰区辖海口市原振东区的行政区域(国兴街道和蓝天街道的米铺居委会、道客居委会除外)和原琼山市的灵山镇、美兰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区人民政府驻振兴路。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琼山县设置7个乡,共领厢都图106个。

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琼山县设置7个乡,领厢都图110个;清末,琼山县设置7个乡,领厢都图114个。

民国15年(1926年)12月,海口从琼山县划出,设海口市政局;民国17年(1928年)5月,琼山县实行保甲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琼山县保甲编查结束,共设60个团;民国20年(1931年)2月,废海口市政局,复归琼山县,同年3月,琼山县升为一等县;民国22年(1933年),县下设置区公所,同年6月20日,设置11个区、18个镇、156个乡;民国23年(1934年)2月,撤销镇、乡,成立乡团局,仍设11个区,置团局90个;民国28年(1939年),调整区、乡建置,琼山县设置6个区公所、4个镇公所、64个乡公所;民国36年(1947年)7月,设置6个区公所、4个镇公所、42个乡公所;民国38年(1949年),划出琼山县永安镇、福安镇、关龙乡、白沙乡、甸埠乡、秀英乡,设海口市。

1950年6月,琼山县辖6个区、32个乡;同年8月,琼山县设置8个区公所、93个乡人民政府、9个街圩办事处,废除保甲制,实行联村制。

1951年春,琼山县设置1个镇、4个管区和9个区公所、133个乡人民政府;同年4月22日,琼城镇划归海口市。

1953年,澄迈县第三区白莲乡后黎村划归琼山县。

1955年1月,琼城镇复归琼山县,同时改称府城镇。

1957年6月,琼山县除保留府城镇人民政府外,撤销9个区公所,将133个小乡人民政府合并成立23个大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琼山县成立7个人民公社,公社原建置营、连、排、后改为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2月,琼山县并入海口市,火箭、东方红、太阳升、东风、东新、长风公社分别更名为灵山、三江、云龙、三门坡、东山、长流公社,并成立红旗公社(由新海、秀英、白龙大乡与府城镇的城东、那央、城南小乡组成),府城镇独立存在。

1959年4月,析灵山公社分别成立灵山、演丰、演海渔业3个公社;析云龙公社分别成立云龙、旧州2个公社;析三门坡公社分别成立三门坡、谭文、大坡3个公社;析龙塘公社分别成立龙塘、永兴2个公社;析长流公社分别成立长流、石山2个公社,共1个镇、15个公社,属海口市郊区;同年10月,恢复琼山县建置,除保留长流、铁桥公社归海口市外,其余区域复归琼山县。

1960年9月,府城镇建立府城人民公社。

1961年2月,琼山县共有23个公社。

1964年,美蓝公社并入演丰公社,岭脚公社并入云龙公社。

1965年8月,铁桥、石山、美安公社复归琼山县,同时将美安公社并入石山公社。

1968年,土桥公社改称红旗公社,府城人民公社改称红城人民公社。

1971年,大坡公社中税大队为县直属大队。

1975年6月,由三江公社咸来、美桐、美良、大榕、道统大队和大致坡公社桃园大队、红旗公社崇德大队,合并成立咸来公社;同年8月,划甲子公社益新大队、旧州公社益民大队、谭文公社大同大队合并成立新民公社。

1977年3月,划大坡公社白石溪大队和县直属大队中税大队部分生产队给国营大坡农场,中税部分生产队复归大坡公社;同年6月,划甲子公社海丰、长昌大队给海南长昌煤矿。

1978年,划云龙公社长泰大队给海南区岭脚热作场。

1979年3月,红城公社改为府城镇,由遵谭公社大星、东升、东谭大队和龙塘公社五一、椰子头、仁新大队合并成立美仁坡合作农场;同年5月,石山公社分设美安公社;8月,成立美仁坡公社,场社并存,不久撤销农场,保留公社建置。

1981年9月,琼山县有1个镇、27个公社、5个居民委员会、311个生产大队和塔市公社直辖的14个生产队。

1983年9月,除府城镇建置不变外,琼山县27个公社、311个生产大队,改设27个区公所、191个乡。

1984年5月,塔市区并入演丰区。

1986年10月,原大坡公社赞统、塔昌、坡头、永昌(一、二)队、树德圩由国营大坡农场重归大坡区。

1987年3月,琼山县乡、镇下辖206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居民委员会,区域不变。

1988年9月,村民委员会改为管理区,琼山县辖26个乡镇,下设3个居民委员会和209个管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02年琼山市与海口市合并前,琼山市辖26个乡镇、229个行政村,境内有红明、东昌、桂林洋、三江等4个国有农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琼山市位于海南岛北部,地跨南渡江下游东西两岸,介于东经110°11′-110°41′,北纬19°32′-20°05′之间,东依文昌县,南靠定安县,西接澄迈县,北临琼州海峡。琼山市东西宽62.5千米,南北长60千米,面积2068.4平方千米。

地质

琼山市境内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大面积分布,而第三系上白垩统小面积出露,留系下统陀烈组则零星见于钻孔深部。

琼山市位于琼北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其包含的次级构造是福山地堑的东南伸出部分和云龙地垒。王五——文教深大断裂从该市南部通过。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在长昌盆地出现小规模的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有近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4组,但主要隐伏分布于第四系和火山岩藏层之下。

地形地貌

琼山市地势平缓,南渡江从中部穿过,分为江东和江西两部份。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东北部多为滨海小平原。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222.2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米)较高外,其余大部份是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海拔最高点222.2米,最低点是南渡江河口0.4米,高低差221.8米。琼山市的地貌分为4个区、12个片。

气候

琼山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区内,属热带季风气候。东北与大陆一水之隔,夏季受热带海洋天气系统影响,秋季是南海、太平洋台风的常袭击区,冬季大陆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各地温度相差不大,累年平均值相差仅0.5摄氏度。受地势影响,下半年海洋暖湿气流沿南渡江流入,到中部积集抬升,形成强烈对流,产生降水机会多,导致水热失调,热量过剩,时有旱、涝出现。春季天气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台风暴雨频繁,气候湿凉,冬季干冷转湿冷,主要受冷空气控制,有寒害出现,常有低温阴雨。

琼山市地处低纬度区,终年太阳投射角度大,即使“冬至”日,正午太阳投射度也有46度34分。各地每年太阳辐射量可达11至12万卡,绝大部分月都在7000卡以上,其中4至9月较强,月均在1万卡以上,7月最高,多数年份达1.5万卡以上,占年辐射量的12.5至13.6%;11月至次年3月较弱,2月最弱,占年5.2%。季节以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两季,冬季最低。

1951至1990年,琼山市各地累年平均气温23.3°至23.8°C。最热月为5至8月,其中7月平均气温28.4°C,为最热月份,6月次之;1月平均气温17.1°C,为最冷月份,2月、12月次之。每年气温变化有规律地从2月份起逐月上升,到7月为最高值;又从8月份起逐月下降,到1月达最低值。年平均气温最高值24.6°C,出现于1952年;年平均气温最低值为23.2°C,出现在1967、1968、1974年3个年度。

水文

琼山市北临琼州海峡,海岸线74.04千米,包括港湾线共101千米。海岸线北起东营镇沙洲门与海口市白沙门交界,东至演海镇北港岛与文昌县铺前港相接。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千米。

土壤

琼山市北部临海和南渡江以东的玄武岩为第四纪早更新世的喷出物;以西的玄武岩为第四纪全新的喷出物。风化成土的时间不同,土壤类型也有很大差异。县东南和南部,由于受加里东期花岗岩侵入及以后地层岩的影响,母质差异引起土类型的差异。琼山市地势南高北低,坡高和坡度不同,引起地下水文不同,土壤熟化的方式也受其影响,产生土壤类型上的差异。琼山市的土壤类型有其地域上的差异,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琼山市土壤复杂,土种很多。经1958、1960、1966、1976、1983年普查,已知琼山市分为8个土类、12个亚类、43个土属、110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琼山市年均降雨深度为1870.3毫米,年产水量37.76亿立方米,年均流量54.4立方米/秒,年均径流深度876毫米,年径流系数0.47,年总径流量17.7亿立方米。保证率P=10%时,年径流量为27.61亿立方米;保证率P=50%时,年经流量为16.81亿立方米;保证率P=90%时,年径流量为9.03亿立方米。

琼山市范围年径流分布因不同地形地貌和下垫面各异原因,随着降雨在地理上分布不同而径流深也随之而异,多年平均径流变化范围为700至900毫米,其变差系数CVY在0.4至0.45之间,径流深高低区差值200毫米。

土地资源

据1982年至1984年的一项土壤调查结果显示,琼山市土地总面积(包括滩涂)为3029160亩。其中,乡镇土地面积2625670.6亩,占琼山市总面积86.68%;农垦面积355895亩,占11.75%;省县办农(林)场面积47594亩,占1.57%。可以把琼山市土地分为11个土地类,30个土地组,77个土地种。

生物资源

琼山市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但从未进行普查,种类数量无法统计,仅有种群类型的记载。有些珍贵植、动物,被乱砍滥猎,濒于绝种。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情况有所好转。

琼山市因开荒造田和燃料需要,林木植被多被砍伐殆尽,大面积的天然植被不复存在,仅有以矮草和稀树为主,伴以人工种植物的5种植被群落:

杂木林群落,分布于西部羊山地区。植物主要有重阳木苦楝山苦楝、五叶牡荆、龙眼荔枝杨桃菠萝蜜母生花梨、麻楝、乌墨、乌榄、狗棕、厚皮木、芳草、班芝、牛筋果、落地生根、飞机草、马樱丹等。

稀树灌木群落,分布于该市的东南部文岭、树德、龙村、中税一带。植物主要有沙萝树、榕树、海棠、荔枝、龙眼、相思、野椒、三脚虎、大青、野牡丹等。

稀灌木草原群落,分布在南渡江以东、三门坡以北的红土区以及美安附近。以白茅竹节草为主,伴生蜈蚣草、鸭脚草、硬骨草、米碎草、金钱草、艾草等,间生野牡丹、九节木、狗桔刺等小灌木。

稀树草原群落,包括县东与西南的演丰、大致坡、谭文、甲子、新民、东山等地。植物主要有草根草,竹棍草、桔子草、竹节草、牛毛草、骨良草、鸭咀草、蜈蚣草等,伴以人工种植的木麻黄、相思树和桉树等树木。

滨海红树林群落,分布于沿海一带的演丰、演海、三江、三江农场等地区。植物主要有:红树、海蓬、木榄、红海榄、秋茄、角果木、尖瓣海莲、桐花、榄李、小椰、海漆、老鼠勒、王蕊、银叶树、海芒果、黄桂、卤蕨、尖叶卤蕨等。

家畜禽类,主要有水牛、黄牛、猪、羊、狗、猫、兔、鸡、鸭、鹅、火鸡、鸽等。

鸟类,大约有140多种,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羊山地区和沿海红树林中。常见的有麻雀、大山雀、白目眶、八哥、家八哥、鹊鸽、棕背伯劳、黑卷尾、红十字鸟、家燕、戴胜、山斑鸠、银鸥、普通夜鹰、猫头鹰、褐翅鸦鹃、鹧鸪、原鸡、白胸苦恶鸟、大雁、绿翅鸭、老鹰、大白鹭、小天鹅、鱼鹰、苍鹭、草鹭、池鹭、绿鹭、牛背鹭、白鹭、海南虎斑开鸟 、大麻开鸟 、黄鹤、彩鹬、灰斑鸻 、金斑鸻、环颈鸻、红脚鹬、白腰草鹬、林鹬、灰鹬、红脚滨鹬、尖尾滨鹬、弯咀滨鹬、噪鹃、绿咀地鹃、小鸦鹃、长尾夜鹰、林夜鹰、小白腰雨燕、棱雨燕。红嘴巨鸥、火斑鸠、白胸翡翠、蓝翡翠、山拟吸啄木鸟、栗啄木鸟、小云雀、金腰燕、黄鹤鸽、灰鹡鸽、田鹨、树鹨、大鹃鶰、林鶰、白头鹎、白喉冠鹎、黑短脚鹎、栗色黄鹂、灰卷尾、灰背掠鸟、大嘴鸟鸦、白腐鹊鸲、乌背鸫、乌鸫、棕颈钩嘴眉、黑喉噪眉、画眉、白腹风眉、褐柳莺、灰头鹪莺、黄眉(姬)鹟、北灰鹟、朱背啄花鸟、大阳鸟、黄腹花蜜鸟、禾花雀等。

兽类,主要有赤麂(黄猄)、野猪、小家鼠、海南社鼠(海南剌毛灰鼠)、海南豹猫(野猫)、海南兔、红颊狸(日狸)、小灵猫(乌脚狸)、海南水獭、穿山甲、赤腹松鼠、花松鼠、黄胸鼠、大足鼠、臭鼠(骚鼠)、棕果蝠、犬蝠、家蝠等。

鱼类,主要有鳊鱼、鲩鱼、鲢鱼、鲮鱼、鲤鱼、鲭鱼、草鱼、罗非鱼、福寿鱼、塘虱、鲥鱼、河鳗、鲈鱼、黄鳞鳝、白鳝、泥鳅、鲂鱼、鲻鱼、西刀鱼、红鱼、鱿鱼、乌贼鱼、赤鱼、斑祭鱼、青鳞鱼、茔斑蓝子鱼、黑鲷鱼、黄鲷鱼、石斑鱼、鲳鱼、公鱼、马鲛鱼、黄花鱼、银鱼、海马等。

爬行类,主要有蟒蛇、青竹蛇、火蛇、佛蛇、裙带蛇、七寸蛇、海龟、乌龟、海蛇、水蛇、黑灰蛇、水横蛇、灰蛇、秤星蛇、眼镜蛇、金环蛇(俗称畚箕甲蛇)、银环蛇、鳖、坡马等。

虫类,主要有 蜜蜂、马蜂、黄蜂、蚕、蟑螂、螳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萤火虫、蝴蝶、蜻蜓、蟋蟀、金蝉等。

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蟾蜍等。

其他动物,主要有海蜇、水母、曲口大青蟹、锯缘青蟹、蝎子、蜘蛛、毛虾、对虾、白虾、角虾、龙虾、蜗牛、海螺、剪刀贝、牡蛎、文蛤、江瑶、泥蚶等。

矿产资源

琼山市的矿产资源有煤、硅藻土、泥炭、粘土、建筑石材、铝土矿、高岭土、石油、矿泉水等。其中,长昌矿区有褐煤、低热值燃料、粘土矿,位于府城163°方向,直距41.5千米处。此外,甲子长昌一带尚有高岭土矿,演丰镇山牛坡有矿泉水等。矿泉水属含偏硅酸锶重碳酸钠型。

人口

据《汉书·贾捐之传》记述,全岛“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崖二郡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估计有10万人左右,琼山人口多少,无从考证,但为数不会很多。宋代大批汉人迁入岭南,相当一部分落籍海南,约10万之众,琼山占了多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琼山有14932户82143人;永乐十年(1412年),有18397户87613人;百年以后的正德七年(1512年),有16907人户78838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有17494户82996人。其间,因社会动乱,政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户口数字不准确,但琼山人口还是全岛最多的县份。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有103286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206758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实行保甲编户口册,有94000余户28万余人;至宣统元年(1909年),增至35万余人。

民国十七年(1928年),琼山县有58328户340879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军侵琼前,琼山有64057户376294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时人口降至276294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琼山县人口为28853户387843人。

1950年4月23日,琼山县人口减少到62543户277718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琼山县总人口310221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琼山县总人口356729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琼山县总人口50023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琼山县总人口560267人。1990年底,琼山县总人口共138276户565156人。 截至2000年11月1日,琼山市总人口67.8万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琼山市有15个民族。其中汉族558435人,黎族1334人,壮族336人,苗族66人,瑶族26人,满族13人,回族10人,土家族10人,侗族10人,高山族4人,布依族3人,蒙古族4人,彝族2人,朝鲜族9人,傣族1人,土家族1人。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3人。

经济

综述

1987年,琼山市工农业总产值45859多万元。1990年增至8606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443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37.85和754倍。1990年,琼山市国民生产总值62676万元,人均产值1116元;国民收入52872万元,人均收入942元。

2001年,琼山市地区生产总值48.79亿元,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58元,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4亿元,增长6.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51亿元,增长12.1%;更新改造投资6165万元,增长162%;房地产开发投资2060万元,减49.8%;城镇集体及国有其他单位投资2641万元,减少14.2%;农村集体投资3087万元,减少24%;城乡个人投资2.23亿元,增长10.1%。

清代,财政收入百分之九十是钱粮收入,另有少量榷税(专卖业税)收入。

民国时期,财政收入大部分仍是田赋收入,此外还有各种工商税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琼山县的财政收入项目比较杂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中央政府发布的《财政收支系统法》后,县的财政收入项目和税目与全省基本统一,其中包括公产和二成田赋收入。民国35年(1946年),实行修订的财政收支系统法,田赋为临时地税,其收入五成留县,二成解省,三成解中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税收(公粮)为中央财政收入。琼山市的财政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以农业税收为主,其后工商税收逐年增大,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1953年,琼山县财政收入413万元,其中农业税收190万元,占46%;工商各税收入210万元,占51%。1953至1960年,财政总收入4358万元,其中农业税收1328万元,年均占30.5%;工商各税收入2758万元,年均占63%。1961至1970年,财政总收入12670万元,其中农业税收1266万元,占10%;工商各税收6051万元,占48%;此段为企业收入唯一的黄金时期,计1884万元,占15%。1971至1980年,财政总收入11427万元,其中农业税1237万元,占10.8%;工商各税7607万元,占66.6%。1981至1990年,财政总收入42492.2万元,其中农业税2664.6万元,占6%;工商各税27469.9万元,占66.6%。1990年,财政总收入8813.9万元,工商各税6117.7万元,占69%;农业税554.1万元,占6%。

第一产业

2001年,琼山市农业总产值26.83亿元(当年价),增长7.6%。粮食产量16.8万吨,增长3.3%;糖蔗32.98万吨,增长4.2%;瓜菜29.31万吨,增长11.2%;水果11.69万吨,增19.9%;橡胶干胶5444吨,减少9.6%;花卉种植1247公顷,增长12.9%;肉类4.36万吨,增长4.3%;水产品2.79万吨,增12.7%。全年累计批准外引内联企业(项目)52家(个),其中工业企业(项目)22家(个),农业企业(项目)14家(个),旅游企业(项目)9家(个),其他企业(项目)7家(个)。

1949年,琼山市水稻亩产仅60多公斤,粮食一直不能自给。

1952年,琼山市粮食播种面积778786亩,总产量63716.15吨,比1950年总产量43454.75吨增产20261.4吨,增长46.62%。

1990年,琼山市粮食总产量142175吨,其中稻谷127024吨、木薯17124吨、花生1922吨、芝麻1243吨、糖蔗432348吨、瓜菜58623吨、水果20098吨、茶叶215吨。主要热作产品产量:干胶1302吨、咖啡57吨、椰子270万个、槟榔9吨、胡椒149吨、香茅油44吨。

琼山市饲养的畜禽大部分是本地品种。畜类主要有牛、猪、羊等。生猪产地主要在东部、中部、南渡江沿岸和沿海一带村庄;养母猪较多的地区有东山、谭文、甲子、旧州和大致坡等地;黄牛、山羊、蜜蜂主要产地在羊山地区;水牛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及沿江沿海一带。普通饲养的禽类主要有鸡、鹅、鸭等。少量饲养上市的有狗、兔、鸽、鹌、鹁鸟等。

1949年,琼山市有耕牛33719头,生猪39828头,山羊16485只。1957年琼山市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长90%,生猪存栏量从1950年的41060头发展到1957年的84513头,增长1倍多;牛从1950年的35871头发展到1957年的53233头,增长48%;羊从1950年的18398只发展到1957年的23540只,增长28%。

1961年,琼山市牲畜产量与1957年对比,生猪存栏量减少36317头,下降43%;牛减少2265头,下降4.6%;羊减少11565只,下降49%。1964年,琼山市生猪存栏102706头,牛57101头,羊27633只,分别比1961年增长1倍多。1981年,生猪166514头,牛79123头,均比上年增长13.5%。1990年,生猪336001头,牛119183头,羊81594只。

琼山市浅海滩涂面积6.5万亩,可提供养殖面积为2.8万亩,已利用来养殖鱼虾贝藻类的面积8000亩;琼山市山塘、水库、鱼塘可供养殖面积为6.7万亩,已利用5.8万亩。

琼山市淡水水面102970亩,其中河流水面37424亩,山塘、水库、鱼塘可养鱼水面65546亩。1990年,已利用养鱼的面积5.8万亩,占可养面积88%。琼山市鱼塘面积5500亩,其中水深1.2至3.2米的鱼塘有2200亩,占鱼塘总数的40%;水深1.10米以下的浅水小塘3300亩,占60%。10%的浅水小塘,因缺水仅能养鱼10个月。琼山市山塘202宗,面积21116亩;水库37宗40623亩,其中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9宗22039亩,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8宗18584亩。1990年,山塘、水库蓄水量1.6亿立方米。

清末,东营镇沙上村就有风帆拖网渔船50多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琼山市有渔民750人,大小渔船150只,年捕鱼量495吨。1965年,琼山市渔业人口4345人,出海劳动力1249人,渔船257只,年捕鱼总量2643吨。1990年,琼山市渔业人口7527人,出海劳动力4030人,渔船300只,年捕鱼总量1792吨。

第二产业

2001年,琼山市工业总产值38.84亿元(当年价),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5亿元,增长3.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摩托车13.86万辆,增长26.9%;摩托车发动机46.88万台,增长5.8%;卷烟11.2万大箱,减少2.2%;饲料14.03万吨,增长14.1%;食糖1.42万吨,减少39.1%;木材4862立方米,减少89.7%;发电量2077万千瓦时,增长38.5%;软饮料4185吨,增长34.9%;服装925万件,增长150%;家具3.39万件,增长28.9%;塑料制品4163吨,增长11.3%;砖1.2亿块,增长8.7%。

在北宋时期,琼山市龙塘地区就出现了陶瓷生产工场。明代中后期,演丰、塔市、东营等沿海一带,有30多个村庄400余户的农民从事盐业生产。清乾隆年间,从福建蒲田县迁居到东山镇东山乡的农民引种席草,并从事草席编织。民国初期,琼城的手工业有骨制品(角梳)、制鞋、纺织等作坊不断增加,其中制鞋业尤为兴旺,店铺60余家,从业千余人。民国二十九年至撒十四年(1940年至1945年),日本人在琼城办纺织厂、火柴厂、造纸厂、服装加工厂各1家。1949年,琼山县工业年创工业总产值4万元。1950年,琼山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家(个体私营户数字不详),有工人(含手工业者)723人,年创工业总产值18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13万元,个体手工业总产值5万元。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琼山市兴建国营工业企业6家,组织手工业社(组)83个。1957年,琼山市工业从业人数2484人,年创工业总产值1142万元。1960年,国营工业企业增加到18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40家。1961年,关停了4家连年亏损的工业企业。1969年,有国营工业企业13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40家,年创工业总产值154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1165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380万元)。1978年,有国营工业企业23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62家,年创工业总产值29645.57万元。1990年,琼山市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0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29家,个体私营工业企业598家,内联工业企业164家,“三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合资)工业企业33家,年创工业总产值2.3272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1.2051亿元,集体所有制工业598万元,个体私营工业2548万元,外引内联工业8075万元。当年工业上缴税金7080.3万元。

乡镇企业始于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初期主要项目为加工业,尔后逐渐扩大。到1978年,琼山市有公社(镇)、大队、村办的农、工、建筑、交通等行业的集体企业425个,从业人数16377人。1986年,琼山市农、工、商、建筑、交通等行业的乡镇企业共10607人,从业人数28981人,年总收入10262.4万元。1990年,琼山市乡镇企业共9818个,从业人数30970人,年总收入达到15805.3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在农村建房的工匠主要是民间泥瓦匠,由包工头招集泥、木、杂工若干人组成队伍承建,有的包吃,有的不包吃。琼山县各地均有泥瓦匠建筑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仍有民间泥瓦匠承建民房。

1965年,府城、灵山、龙塘、东山等公社先后成立建筑施工队,人员178人。1971年以后,甲子、十字路、演丰、永兴公社及大坡农场、红明农场等相继成立建筑工程施工队,人员443人。1978年后,建设事业发展快,琼山市26个乡镇及4个国营农场陆续成立建筑工程公司(队),至1990年有6790人,其中工程师、技术员313人,建筑工人5920人,其他管理人员557人;有施工机械设备976台(件),价值739万元,其中汽车63部,价值384万元,胶轮、手扶拖拉机27台,价值21万元,手推车616部,价值28.3万元,卷扬机124台,价值381万元,搅拌机63台,价值32万元,井架42台,价值48.6万元,以及各种木工机械设备143台,价值12.3万元。

1984至1990年,琼山市乡镇(农场)建筑企业完成承包各种工程施工面积748643平方米,总造价22486万元,创利润6107万元。

第三产业

2001年,琼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3亿元,增长7.3%,其中批发零售业7.96亿元,餐饮业2.48亿元,其他行业1.19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86亿元,增长6.9%。全部职工年人均工资1.02万元,增长8.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96元,增长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34亿元,增长5.1%。

清末,琼山市圩市有38处,其中府城镇为琼州府治和县治所在地,店铺近百家。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海南岛志》载:琼山共有市镇25处,其中县城、烈楼、旧州、屯昌4处较为繁盛,尤以县城最为繁荣。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城居民1600多户,商店170多家,手工业以制鞋业为主约占琼山市城手工业作坊的三分之一。日军侵琼期间,商业萧条,烟馆、赌馆反而增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府城镇有大小烟馆22间,赌馆25间,百货店3间,米店5间,商人1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场稍为兴旺,府城镇有商店190间,以鞋店为多,约占三分之一。至1949年底,琼山市经商从业人员1208户2700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57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琼山市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商业。至1990年,琼山市商品零售总额24045万元,外贸收购总值1266万元,分别比1954年增长8.98倍、211倍;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管理机构9个,经营部门1047个,职工6747人。个体有证商业4795户5993人。

1990年,琼山市有旅游景点2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县级22个,有涉外宾馆4家,总客房400间,床位850张。从1980年起,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至1990年止,入境游客近百万人,实际接待游客23.3万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琼山市有当铺、换钱店(点)、汇兑银铺、金铺等钱庄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8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琼山县支行。此后先后成立中国农业银行琼山县支行、中国工商银行琼山县支行、中国建设银行琼山县支行、中国银行琼山县支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琼山县支公司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完善金融业务。1951至1990年,各级银行有计划地组织和调动流动资金,并运用信贷杠杆,组织资金收入和运用,累计40年间共组织各项存款24.4亿元,为同期资金运用总额29.83亿元的82%。

交通运输

综述

民国八年(1919年),全长3.5千米的府城至海口公路建成,此为海南岛最早的公路。至1934年,琼山市公路全长509千米。至1990年底,琼山市有公路136条,全长1092.26千米,其中国道2条,全长84.7千米;省道4条,全长95.96千米,县道27条,全长305.6千米;乡道103条,全长606千米。内河通道75千米(即南渡江在该县的河段)。

公路

琼山市境内有国道223线、国道224线、省道灵文嘉线、云仙线、环岛(东线)高速公路、南府线途径。

截至1990年,琼山市有地方公路130条,总长911.6千米。其中县道27条,全长305.6千米;乡道103条,全长606千米。干线公路桥梁共有26座,总长2018.2米。

航运

琼山市境内能通航的河流仅有南渡江。通航总航道75千米,其中管养航道55千米。在旱季枯水期,航道最宽处10米、最窄处6米、最浅处0.6米、最深处有5米,常年可通航5至12吨船舶。1971年4月拦江截流,建起龙塘水轮泵站后,航道分为两段,一段自海口至龙塘圩,另一段自龙塘圩至定安县城。70年代后,由于陆上交通的发展,该航道长途航运至1980年止。渡口主要分布在南渡江沿岸,1990年底,琼山市计有渡口29处。

公共交通

民国九年(1920年),该市出现汽车客运,首先运行于府城到海口线(旧称琼海路)。民国二十年(1931年)客运班车路线15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发展到21条,计有客货混载汽车31辆。

1950至1959年,琼山县客运由海南汽车总站经营。1960年,成立琼山县汽车站时仅有客车4辆。1961年,客运量为1.7万人次,周转量3.72万人千米。1975年起,开往各乡镇的客车每天有60多班次,当年客运量为54.8万人次,周转量1532.8万人千米。同年,县汽车站客车增加到29辆,每天开出的客车有80多班次。此外,还有县汽车运输公司、龙塘糖厂、三江农场、红明农场、大坡农场、县旅游公司和61家个体户经营客运。1981年,县汽车运输公司年发车4320班次,完成客运量7.4万人次,周转量为21万人千米,全年收入18.55万元。1987年,日发车32班次,年完成客运量为84.6万人次,周转量为200.8万人千米,全年总收入100.5万元。1984年,县车站客运量高达253.88万人次,周转量为7209.78万人千米,创利润47.3万元。1987年,县汽车站客运量下降为237.9万人次,周转量为6378.43万人千米,仅创利润2.04万元。

1987年末,琼山市共有大客车112辆,每天从县城开往各乡镇的客车有224班次,夜宿乡镇客车有26班次。完成客运量411.5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02亿人千米。至1990年,琼山市国营客运部门有大客车22辆,每天从县城开往各乡镇的客车有65班次,夜宿乡镇客车有9班次,完成客运量1144156人次,客运周转量35721746人千米。琼山县境内的汽车站建于1951年,当时仅有4个。1960年增加到12个。1990年琼山市有汽车客运站、售票站、代办站16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宋庆历四年(1044年),海南最早最高的学府琼州府学就设在琼山。明清时期,教育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官办和民办学校增多,明代国子监典簿赵谦(浙江余姚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贬到海南,任琼山县学教谕;清代有琼台书院、雁峰书院、海门书院、乐古书院、苏泉书院等。民国年间全岛第一所由书院改制的琼山县中学诞生,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琼台师范、海南中学在琼山范围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0年,琼山市有中学4所、小学501所,教师635人,居全岛前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虽有挫折,但至80年代已有长足的发展。1990年,琼山市除海南省办的4所大中专院校外,县属各类学校有:普通中学和农业职业中学28所,教职工1421人,在校学生1.5万人;小学537所(含农村教学点),教职工2666人,在校生7.24万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40人,在校生273人;幼儿园18所(含工矿企业幼儿园),入园幼儿7702人,幼师1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97.5%,普及率98.7%,毕业率96.9%。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至1990年考上大专院校人数2152人。

2001年,琼山市有普通中学36所,小学285所,分别有在校生4.68万人和9.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9%,高考录取率85%。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6%、94.3%和98.9%。全市投入教育经费1.48亿元,其中社会集资1200万元。新建、扩建校舍2.4万平方米。

科学技术

截至1990年,琼山市有科技研究所8个、农技站8个,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技网络。1978至1990年,科技成果有国家级三等奖12项、省级奖8项、地区奖24项,其中玉兰笋种植基地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90年琼山县科技人员615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77人,中级职称人数1184人。

文化事业

截至1990年,琼山市的文化设施及团体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电影院、琼剧团、木偶戏团、文联等。电视覆盖率100%。琼山市有省级文物保护点2处。

2001年,琼山市有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全市有文化经营场所286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当年继续实施文化事业四大工程建设(即创建文化先进市县、文化长廊建设、少年蒲公英计划和知识工程),清理和整顿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体育事业

明清时代,城乡设有武术馆(室)。民国时期,县内琼城和一些乡镇有田径场和篮球场,少数小学设有简陋的排球场,体育器材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建体育场地,学校采用“三个一点”(县体委、县教育局、学校各出资一点)兴建体育场地。1984年由县财政拨款在府城东门里筹建县体育活动中心,计划用地约3900平方米,包括灯光球场、田径场、练习馆、游泳池及附属设施等。其中灯光球场于1985年夏动土兴建,1987年底竣工,内有地面篮球、排球两用场1个,看台座位5500个。1990年,琼山市有体育活动中心1个,体育馆2个,200至400米跑道田径场367个,篮球场355个,排球场717个,足球场214个,门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697张,单双杠466副,联合架37座。

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琼山县有爱生医院、公医院、县政府卫生院、平民医院、外科诊所等。

1950年,琼山县有医院和卫生所4间41人,私人诊所128间243人。1957年,琼山县有医院16间154人,联合诊所39间213人,私营诊所31间62人。1959年大跃进,医院数迅速发展到129间512人,联合诊所仅剩6间23人,私营诊所减到19间84人。1970年,琼山县农村合作医疗站(室)共133个,有“赤脚医生”1984人,县级医院1间59人,公社卫生院23间428人。至1990年,县人民医院有卫生人员273人,琼山市有乡镇卫生院26间628人,联合诊所19间,个体诊所110间共271人。县属工厂、农场和各中等学校均设有卫生医疗站(室)。此外,外地驻琼山厂、矿、农场和高等院校等单位附设的医院、诊所(室)有15间552人。

2001年,琼山市有医疗卫生机构281个,病床1280张,卫生技术人员2109人。

风景名胜

琼山市有东寨港红树林风景区、石山风景区、桂林洋海滨风景区、白石溪风景区、玉龙泉风景区、十字路火龙洞等自然景观,有五公祠、琼台书院、海瑞故居、丘浚故居、冼太夫人庙、李硕勋烈士纪念亭、冯白驹故居、云龙改编旧址等人文景点。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