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药本草

更新时间:2023-08-31 01:59

《海药本草》,本草著作,6卷。五代前蜀李珣(德润)约撰于10世纪初。书中从50余种文献中引述有关海药(海外及南方药)资料,记述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方法、禁忌畏恶等。涉及40余处产地名称,以岭南及海外地名居多。今存佚文中含药124种,其中16种系新增。此书为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别具一格。《证类本草》保存其佚文最多。原书已佚,今有尚志钧辑本(1983年),引注详明。

成书背景

唐代疆域扩大,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当时跟日本、朝鲜、南洋、印度、阿拉伯等地进行贸易,外来药物在这时便大为增加,而有综合记述之必要。李氏祖籍波斯,其家以营香药为业,故有《海药本草》之撰。

流传版本

原书已散佚,《证类本草》保存其佚文较多。

校注、整理

今人尚志钧有辑校本(1983)。

作者简介

李珣,字德润,出生于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大约生活于公元9世纪末到公元10世纪初,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是唐末五代时的文学家和本草学家。李氏祖籍波斯,其家以经营香药为业,故有《海药本草》之编。李在文学上颇有修养,善于作辞,有诗名,是五代时花间派中有地位的文学家,《十国春秋》称李珣著有《琼瑶集》若干卷(亡佚)。晚年过隐居生活,好摄养、炼丹。曾到过江苏、浙江、广东等地。

内容简介

《海药本草》全书共六卷,现存佚文中载药124种,其中大多数药物是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到中国南方,而且香药记载较多,对介绍国外输入的药物知识和补遗中国本草方面作出了贡献。本书对药物的气味和主治也都有许多新的发现,同时修正了过去本草书中的一些错误。如草犀一药,陈藏器说:“煮者服之,能解诸毒”,而李珣则说:“研烧服之,受毒临死者亦得活。”再如迷迷香,陈藏器说它“性温无毒”,李珣则纠正说“性平不温。”另外,该书对药物的相恶相使等作用也有新的阐发,如补骨脂恶甘草,延胡索与三棱、大黄为使甚良等,因此本书对修改补充综合性本草也是很有价值的。

影响评价

本书为我国第一部海药专著,别具一格。总结了唐末五代时南方及海外药物,并有许多不见于唐本草的新增药,对于研究本草学,甚有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