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丘陵

更新时间:2022-08-25 14:23

深海盆地中的低缓的圆丘形的形态,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但是在太平洋中分布最普遍,太平洋海底几乎有一半面积是深海丘陵。起伏平缓的海底隆起区。又称海丘。位于大洋底部,高度小于海山。一般高出周围洋底数米至数百米,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侧翼坡度为1°~15°,外形多呈圆形、椭圆形,有的呈长条状延伸。有的基岩裸露,有的覆有沉积物,主要为褐黏土、软泥等远洋沉积物质。多数由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在3大洋底均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最多,主要分布在水深3000~6000 m的海盆中;大西洋的深海丘陵多平行于大洋中脊,呈条带状分布。

简介

深海盆地中的低缓的圆丘形的形态。它高出周围的深海平原的高度可达 1000 米之多,它的底部的宽度可达几公里。深海丘陵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但是在太平洋中分布最普遍,太平洋海底几乎有一半面积是深海丘陵。在大西洋中脊的外缘,深海丘陵分布也很普遍。深海丘陵的起源

还不紧实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由于深海丘陵有沉积盖层的覆盖,因此要取得构成深海丘陵的基岩的样品是很困难的。

大洋底部高度小于海山的水下丘陵或山岗,简称海丘。它一般高出周围洋底数米至数百米,分布于水深3000~6000米处。单个的海丘底部宽约数公里,侧翼坡度为1°~15°,外形多属圆形、 椭圆形,有的呈长条状延伸。有的海丘上有两个或多个峰顶。少数海丘散处于深海平原之上。深海平原靠大洋中脊一侧,丘陵常成片出现,称为深海丘陵区。

深海丘陵基岩裸露,有的覆有薄层沉积。一般认为:深海丘陵与埋藏在深海平原沉积盖层下的原始地形面相当。海丘通常由小型盾形火山和岩盖构成,是大洋地壳层 2(基底层)的反映。在大西洋,深海丘陵平行于大洋中脊,呈条带状绵延。印度洋也不乏深海丘陵。在太平洋,由于其周缘的海沟拦截,陆源物质难以到达大洋盆地,故深海丘陵很发育。

特点

海丘上部几无沉积物,底部宽约数公里,侧翼坡度1°~15°。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条状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侧,在各大洋均有发现,以太平洋最为发育。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约占太平洋洋底面积的80~85%。

位置分布

大西洋洋底,沿着大洋中线,大体北从冰岛附近海底开始,往南直到南纬50°附近的布维岛,延伸着一条庞大的洋中脊,全长20,000公里。还有多条横向山脊,它们以中脊为主轴,结成庞大的框架,切刽出一块块排列整齐、形状规则的深海盆地,或简称海盆。

此种地形波称为“棋盘式构造’太平洋洋底〈不包括边缘海,下同)面积将近大西洋洋底的2倍,有海盆14个;印度洋洋底面积约当大西洋洋底的84%,有海盆7个;北冰洋海盆更少,仅有3个;而大西洋的海盆多数学者认定有19个,为深海盆地最多的大洋。它们以中脊为界,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地分布在大西洋洋底的东西两侧。

西侧:拉布拉多海盆、纽芬兰海盆、北美海盆西加勒比海盆、东加勒比海盆圭亚那海盆、赤道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

东侧:北极海盆、西欧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塞拉利昂海盆、几内亚海盆、赤道安哥拉海盆、开普海盆、厄加勒斯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

生物分布

西里伯斯海最深处达1万6千5百英尺(约合5030米),该海域被岛屿和浅滩深海盆地包围,其中一部分可能数百万年来与世隔绝。科学家们运用远程遥控摄像机在这一海域海底进行拍照探索,发现诸多海洋物种在这个核心地带进化,衍生的物种扩展到海洋其他区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地。

菲律宾南部的西里伯斯海资源丰富,美国和菲律宾的科学家们在该海域发现百余种稀有海洋生物,深海盆地包括一只有触角的橙色蠕虫以及罕见的黑色水母。

美国媒体17日报道,来自美国和菲律宾的科学家们经过考察,在这一海域探得100多种珍稀海洋生物,其中一些是前所未知的物种。比如一只几乎通体透明的海参能通过伸缩自己长长的身体在水里游动。还有一只黑色水母。最令科学家惊讶的是,他们在海底发现一种浑身长刺的橙色蠕虫,它像乌贼一样有10只触角。“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