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更新时间:2023-08-31 03:34

李涵(?-78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祖李虎六世孙,高平郡王李道立曾孙。

人物生平

李涵是唐太祖李虎的曾孙高平王李道立的曾孙。他简朴而忠诚谨慎,是宗室子弟中的俊才。李涵初经升迁,累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后被郭子仪表荐为关内道盐池判官。

至德元载(756年),安史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入蜀,皇太子李亨则北上平凉朔方军留后杜鸿渐与李涵等僚属商议道:“平凉不是聚兵之地,若想取胜,一定要到朔方。如果我们奉太子(李亨)为主,聚集河陇兵力,联结回纥,同时征召北方劲骑,南下平乱,可以收复二京(长安、洛阳),雪耻国辱,上报明主,下安百姓。”杜鸿渐于是起草表章,陈述朔方军的军资力量,并让李涵赶赴平凉谒见李亨。李亨大喜,授李涵为左司员外郎,改任宗正少卿。又迁任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左丞等职,至少到此时,李涵已被封为襄武县开国公。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当时李涵正在为母服丧,朝廷予以夺哀,强行命他充任河北宣慰使御史大夫,持节宣慰河北。李涵所到之处,口不言私事,饮食简单,席地而睡。完成使命后,李涵一再请求终制(服满丧期),唐代宗李豫见他瘦弱不堪,于是同意。期满后,李涵被提拔为给事中,改授兵部侍郎

大历三年(768年),卢龙兵马使朱希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李涵再次以河北宣慰使兼御史大夫官衔出使河北。回朝后,外任浙西观察使

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都虞候李灵曜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谋反,李涵派部将王栖曜率军四千,作为河南掎角,对抗汴州叛军。

在浙西任职五年后,李涵又入朝升任御史大夫、京畿观察使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李适认为李涵性格温和,少有决断,不适合任御史台的长官。于是改拜他为太子少傅、山陵副使。为避父亲李少康名讳,李涵经向朝廷请求,又转为光禄卿。不久后,再任左散骑常侍,最终以尚书右仆射之职致仕

兴元元年(784年)九月,李涵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

人物评价

常衮:文以礼乐,主于忠信,雅有学行,通于理体。并才望推重,声华茂著,竭诚之效,早见于艰虞;从政之绩,备彰于事任。简廉无私,纯白不染,守以直道,行其至公。载驰辅轩,善喻中旨,历践台阁,率由旧章。拔选部之滞才,留左曹之驳议,士林公族,归美攸多。(《授李季卿右散骑常侍李涵尚书右丞制》)②朕之茂亲,腹心攸寄,纯因所以致命,文质所以经邦。温恭礼让,诚信易直,励菲躬之节,秉忧国之心。美其公才,尝所任委,再令宣抚,皆合事经。既述谦诚之词,兼陈理化之绩,尉我忧念,意甚嘉之。(《李涵河北宣慰制》)③志以足言,学於古训,安和好敬,慎静尚宽。服居大僚,常所亲信,每授重寄,必扬休声。往以幽蓟渤碣之闻,戎府方州之大,俾付王命,以亲诸侯。至於再三,秉此纯一。尽人臣之节,罔或辞难;徇国家之利,岂惮勤远。信以协诚,惠以交福,周爰咨度,不遑启处,朔陲宁晏,敬赖亲贤。(《李涵再使河北制》)

刘昫:①涵节行著闻,谞和易为理,庶几近仁也。(《旧唐书》)②涵、谞和易,庶乎近仁。(《旧唐书》)

亲属成员

烈祖:李虎,西魏太尉、陇西公,追封唐太祖。

天祖:李绘,隋朝江夏总管,追封雍王。

高祖:李韶,高平王。

曾祖:李道立,高平王,过继给永安王李孝基。

祖父:李景淑,毕国公。

父亲:李少康,睢阳郡守。

儿子:李鲔、李鲲、李鰅。

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七十六》

新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