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更新时间:2024-05-30 11:31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内涵

从投资看,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也已进入成熟期。从消费看,传统消费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这表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摆脱传统思路束缚,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消费升级与新兴消费培育、内需结构升级与空间优化,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新型需求潜力,形成能够有效抵御疫情冲击、强健可持续的内需主导型增长体系,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夯实未来经济发展基础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服务和应急设施供给数量与质量方面存在的短板,必须加快补齐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的供给缺口,在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的同时,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大政府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撬动企业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为我国新兴产业崛起、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石。

统筹推进传统消费升级与新兴消费培育,充分发挥最终消费的重要作用。短期内,采取鼓励居民消费的有力举措,释放和回补因疫情防控被抑制和冻结的商品与服务消费需求。从中长期看,持续提升传统消费产品品质、创新消费模式,增加居民对健康、绿色、信息等新兴消费的需求,形成面向新产品新业态的强有力需求市场,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质量服务业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相关改革举措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推动形成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匹配的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为扩大居民消费夯实基础。统筹推进内需结构升级与空间优化,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这意味着我国有大量劳动力处于生产地与户籍地分离状态,还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生活。这一群体是有工作、有收入、有技能、有消费意愿的群体,是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城镇化率的重要潜在对象,能够为我国内需增长创造巨大空间。我们要顺应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客观规律,优先在大都市圈内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都市圈城市间基础设施共享,吸引要素集聚整合,完善都市圈内部城市分工产业链与供应链,进一步提升我国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市场规模红利与经济增长稳定性。

必要性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重要意义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对做好我国经济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非常重要。

坚持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着力点,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坚持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和韧性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发展韧性和扩大回旋余地。

坚持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提升,主要推动力量来自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与新技术推动的消费创新,涌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坚持扩大内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供需相互促动和动态平衡的重要支撑。抓住消费升级科技创新机遇促进和发展新消费,有利于为创新创业提供市场支撑和丰富应用场景,实现内需发展与促进产业升级、壮大市场主体的协同共进。

原则

如何有力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英明决策,笔者特提出4条原则建议:即慎选项目、注重平衡、加强监督、关注民生。

慎选项目

国家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说建设项目,包括地方项目在内,少说也有成千上万。当然其中的能耗高、污染大、重复趋同者应该筛选剔除。虽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拉动内需,一般能将投资资金的40%转化为消费资金,但它对带动相关产业和民生消费的贡献程度却有很大差别。当前中央重点倾斜的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高新科技产业等重大领域。相对来说,铁路投资的拉动效应该更大一些。因为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发展速度过猛,形成产能6亿吨、实产4亿吨的规模能力,严重产大于销。在国际经济寒流的侵袭下,汽车市场萧条冷落,房地产市场门可罗雀,钢铁行业已是寒气逼人。2008年9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38.6%。利润下降32.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的不景气。国家于2008—2009两年对铁路建设投资2万亿元,包括铁路、桥梁、隧道、涵洞和电气化工程等在内有150个工程项目在动工兴建,仅湖南境内的铁路就由2800多公里增加到5700多公里。估计钢铁消耗将在亿吨以上,不但有助于钢铁冶金行业的正常开工生产,还对矿山、水泥、机械、电力等行业起到拉动的作用,能确保数以百万计职工的就业,2009年铁路的投资估计能拉动GDP提升1.5%。

注重平衡

注重平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但要注重行业平衡,还要注重地区平衡。即使在一个地区或行业内部,也要注重综合平衡,不宜差距悬殊。前几年,由于财力有限,加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祟,我国民生工程中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间差距实在拉得太大,以至择校风、择院风越刮越烈。就以中小学校为例,在地方政府眼皮下的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其现代化水平可与世界先进国家媲美。医疗卫生单位差距悬殊同样存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条马路的不同医院,境遇竟有天壤之别。有些医院设备一流、医术精湛、患者人满为患,住院比登天还难,群众感叹看病难,看病贵;而有些医院门可罗雀,别说医疗设备,就连日常开支都拮据。因此,各级政府要乘“扩大内需”这股东风,把钱重点投在落后地区和落后单位,缩小差距,着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的择校潮和择院潮等各种社会问题,还清旧账,改善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加强监督

当前,四万亿元的“大蛋糕”吸引所有国人的眼球,所有政府部门和单位都想多分一铲一勺。而得到钱后如何用在刀刃上,认真思考的人却并不多,有些钱还被贪污挪用。由于监督机制薄弱,有着诸多漏洞供人可钻。每申报成功一个重大项目,下拨巨额经费,就要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孳生一批蛀虫,揪出几个重大贪污要犯,甚至贪污上亿也有人在。

这次扩大内需,投入资金巨大,执法纪检和监察部门更要睁大眼睛,加强监督。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动员新闻媒体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实施全方位的舆论和群众监督,使贪污、蠹虫不法分子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将每项工程、每笔款目都摆在阳光之下剔透明亮,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严密监督,使得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一旦查出蛀虫、蟊贼,用铁拳伺候,依法查处,严惩不贷。直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关注民生

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过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旨在振兴美国经济。尽管诸多举措新颖得力,但由于未关注民生,穷人没有首先得利,结果效果不理想,为后来美国经济畸形发展埋下祸根。因此,我国要引以为戒,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关注民生。比如我国房地产行业,由于暴利驱使,推入市场的多为1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档商品房。广大中低收入者,全家不吃不穿一辈子都买不起,只得望楼兴叹。因此,建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改善居民住房问题。

影响因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市场启动乏力。1998年-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额年平均增长8.3%,比同期城市销售额增速低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200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

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

困难群体范围扩大。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

预期支出明显增大。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

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比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增速低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交易成本明显加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的规模;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监管不严,惩罚力度小,助长或加剧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等。

难点

1.有效需求不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购买力低下。

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更新。

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5.大部分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分配结构不合理。没有强大的中产阶层

6.既得利益集团对扩大投资需求表现兴奋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表现冷淡或者束手无策。

7.政商勾结使得房地产市场扭曲,价格机制失灵,无法合理配置资源,无法启动房地产消费市场,也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持续性。

经典举措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

2.提薪。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提高职工工资。

3.降息,暂停征收利息税。(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利息税。)

4.调整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千方百计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假日经济,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等。

5.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

7.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

8.完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

9.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政策导向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要以促进就业、优化分配和降低负担为抓手,稳定和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和提升收入水平。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要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更广泛的收入水平提升;同时,要通过加快完善社保、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政策,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提高消费支付能力。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消费提质扩容。适应消费升级和消费创新的新要求,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加快培育品牌;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促进餐饮、家政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形成供需衔接、城乡一体、内外贸联通的国内大市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多层次的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打造层次多样、集聚集群、融合互动的零售和服务发展生态。深入推进城乡高效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促进消费供给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着力加快5G网络云平台物联网、服务器、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加快布局和建设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加强需求侧管理和深化改革

加强需求侧管理和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有利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消费促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消费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加大市场开放力度

制度型开放为导向,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大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的开放力度,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在全球市场版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一是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要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要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四是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要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

五是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要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统一市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六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

七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八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要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