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

更新时间:2023-04-29 18:52

帖学,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优劣以及书迹的真伪等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与“碑学”相对。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等三种基本含义。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帖》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

基本概念

帖学,是指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从书法艺术角度说,帖学是指崇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历代诸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碑学”。

归纳起来,其概念可以扼要地概括为三种:

一、学晋(人之帖)。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篇首句即说:“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似以“帖学”为学晋人之帖,故后面又说:“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犹不待论。……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54-755页)

二、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帖学”一节标明“以晋唐行草小楷为主”的副题,实际上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沙老又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在二王范围内(实际上也包含唐、宋、元、明,因此张照这位学董出身的也得以列入);在二王以外另辟蹊径的。但不包括从北碑中化出行草写法的书家如康有为、赵之谦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沙老把学颜的单列一门,因此这里的“晋唐”是没有颜真卿的“晋唐”。(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6月,第44-52、67页)康有为有“卑唐”之论,在各篇的论述中,也常常把宋、元、明连带批评,当他在《体系第十三》说“近世人尊唐、宋、元、明书,甚至父、兄之教,师友所讲,临摹偁引,皆在于是。故终身盘旋,不能出唐、宋人肘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822页)这种话时,人们不免会把它和他的“碑学乘帖学之微,入缵大统”联系起来,所以在一般人眼里,康氏的“帖学”概念,有时候也等同于“晋唐行草”。和“碑学”概念的作用一样,康氏的“帖学”概念也不那么严谨。

三、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马宗霍说:“帖学自宋至明,皆所宗尚。”下文并特别指出清帝重阁帖的史实;又说:“宗赵宗董,固自有殊,其为帖学则一也。……至若帖学不囿于赵、董,而能上窥钟、王,下掩苏、米……斯则所谓豪杰之士,固将移俗而不移于俗者,盖亦有人,自当别论。”(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新1版,第192-193页)

主要特点

从书法审美上讲,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其书法属于“优美”风格。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法帖包括帛书、纸书等墨迹,也包括自五代以后开始出现的刻帖。传世的历代法书墨迹有真迹,如陆机的《平复帖》,也有摹写和临写的复制品,如《兰亭集序》。历代刻帖,有官(方)私(人)之分,也有单帖与丛帖(汇刻)之分,刻帖中保存了大量已经失传的古代书法名家书迹,刻帖精良者可谓“下真迹一等”,也是极受历代学书者欢迎的。

从宋代开始,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而非原刻石木。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帖学笔法全面完备,它涵盖了书法的全部历史和领域,从小孩子学书法一直到成为书法大家,从一种书体到融会多种书体,都可从帖学里找到答案,摄取足够的营养。清代以前的书法大家都基本是学帖学而成家的。

发展历史

帖学的起源历史悠久,它是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可以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或者说是基础。

帖学盛行于两宋。其影响一直波及元、明、清书坛。宋代以前的学书者都以历代墨迹为临摹、取法学习的对象。然而,由于墨迹在古代不易保存和流传,当时也没有照相、影印等技术,五代以后就有了刻帖,刻帖技术的产生使得众多的名家书迹得到广泛流布,官方、私人纷纷传刻,其中尤以北宋时期所刻的《淳化秘阁法帖》(简称《淳化阁帖》)最为著名,该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刻丛帖,被称为“帖祖”。帖学的发端就建立在该帖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

清代中叶以前,中国书法史以帖学占主流。清代中叶以后,碑学兴起,帖学逐渐衰微。

代表人物

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张旭、怀素杨凝式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沈尹默李志敏启功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