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

更新时间:2024-07-27 00:30

《孔夫子》是民华影片公司出品、费穆自编自导的古装传记电影,由唐槐秋张翼等出演,于1940年12月19日在中国上海首映。

剧情简介

春秋末年,周王统治日衰。众诸侯群起争霸相互征伐,战乱不已。弱小的鲁国毗邻强大的齐国,时常受到齐国的侵略。鲁定公当政,昏庸无能,国家兵权完全操纵于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手中。而奸臣少正卯、阳货等辈操纵朝政,一时间国事纷乱,纲纪荡然。卫国地处黄河之此,亦为弱小之国。卫灵公当政,其夫人南子与宋公子朝有染。世子蒯聩愤而入宫行刺,未遂亡命晋国。之前,阳货在鲁为乱,事败后投奔齐国,因齐景公不予接纳,只得转投晋国。阳货、蒯聩二人皆托庇于大夫赵鞅门下。

当时,孔夫子广收贤弟子,讲学于鲁国杏坛,提倡以礼义廉耻为立身之本,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事准则。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其弟子中子路好勇,颜回能仁,而子贡多才。几个弟子天性虽各有不同,但孔子用人施教的方法,使他皆学有所成,身通六艺。孔子痛感奸臣弄权天下变乱,为施其道,遂出而求仕,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寇,摄行相事。这期间,孔子除奸兴政,励精图治。齐景公唯恐鲁国强盛,用黎锄之计,借口两国修好,约鲁定公会于夹谷,届时以武力相胁,逼鲁国归顺为齐国附庸。幸而鲁定公偕孔同行,孔子责以大义,迫使齐景公归田谢过。黎锄此计不成又施一计,唆使齐景公献美女于鲁定公殿前。鲁定公大悦,沉溺美色,连日不理朝政。孔子知其不可为,毅然弃相位而去。

此后,孔子率弟子开始了万里长征,为天下人讲说信义。然而,所到之外无不是奸臣当道,昏君尸位。在卫不能用;去晋不能入;在匡受攻;在宋亦受攻。孔子不得已率弟子再返卫国,却又因求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招致弟子子路不满。一行人转而赴楚,途中又遭陈、蔡两国大夫遣兵围困。弟子们坚忍不屈,虽断粮七日,仍弦诵不辍,直至楚国援兵赶至。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虽不能为天下用,然正气所至实为艰险不能阻,威武不能屈,足使世人知所取,奸人知所惧。卫灵公死后,贤大夫孔悝扶蒯聩之子登位。蒯聩见有机可乘,遂借赵鞅之兵力,阳货之奸谋归国夺位。其时,子路在卫国为官,知大难临头,决心以死相报。叛军长驱直入,子路奋战于高台之畔,以一当十勇为可挡。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而死。孔子晚年虽年逾七十,仍鼓余勇,续鲁史,修《春秋》。其时,诸弟子大半凋零,颜回夭亡,子路战死,子贡在他国为官。孔子膝下只有幼孙子思与其相依为命。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罢《北战场精忠录》,因回上海的交通断绝,他只得转道香港。在香港期间,结识了影迷金信民。金信民与费穆等人建立民华电影公司。对于公司的第一部电影,费穆提议拍摄一个别人不拍的题材——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

当时上海租界成为“战火中的孤岛”,很多乡绅、有钱人逃难至租界。这些消费者刺激了中国上海的电影界商业古装片的风潮。从1937年11月底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止,历史上称为“孤岛”时期。那时期的上海租界,政治环境极其险恶,张善琨以古装片《木兰从军》借古喻今,掀起了古装片的热潮。上海租界当时一年上映67部影片,其中取材于民间传说、稗官野史、评弹故事的古装影片有54部之多。而这些商业化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坛一片乌烟瘴气,引起像费穆这样的文人、电影从业者的不满。费穆希望能从文化教育角度讲孔子的故事,不与当时的电影主潮同流合污,要拍一部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影片,对孔子及其思想学说正本清源,发扬光大,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孔夫子的故事,触及中国人敏感的神经,间接地宣传爱国思想和民族正气。

精细制作

当时上海电影界拍片讲求时间短、成本低,有的影片只要几天就拍成,成本不过几千块。而民华公司和费穆为保证影片质量,拍摄《孔夫子》用了一年多,耗资十六万元,仅音乐一项就花了三万多。例如,费穆拍一个孔夫子抚琴的镜头就拍了一个通宵。再例如,该片在联华公司的片场搭景拍摄,片场空地很多,但拍雪景时,费穆坚持要等真下雪时才拍摄。拍“杏坛讲学”一场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费穆执意要等天上的一片云飘到最佳位置,才肯开机。最终,该片共拍了一万五千尺胶片,剪辑后却仅剩下九千多尺。

命运多舛

1940年12月19日,该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一周内天天票房爆满。但是金城的老板柳氏兄弟急于放映自己任股东的金星公司的《红粉金戈》,便劝说片方将该片移至他们旗下的金都戏院作为开幕片放映,但移师金都后,该片并未作为开幕片放映,加之热度已过,最后票房渗淡收场。

该片经历了短暂上映之后,胶片便不知所踪。直到2001年,一位匿名捐赠者把去世亲人的遗物捐赠给了香港电影资料馆,《孔夫子》的电影胶片才重现人间。美中不足的是,电影胶片原本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而重现的《孔夫子》胶片中,长片是负片,只有一些零散片段是正片。2009年,修复后的《孔夫子》于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放映。2013年,上影厂仓库中又找到了该片的一批剧照。

影片评价

专业评价

该片以孔子生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表现对象。创作者阅世既深,又具真实的文化体味,故乃有其自得之解。该片把孔子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表现孔子从青年到老年的一生,融合了丰富的现实的感喟与文化的理解。影片故事线索清楚,情节较为集中。但和胡玫导演的《孔子》相类,该片似乎同样源于一种“意识形态的冲动”。一部影片古为今用,宣传自己的时代与国家主流价值,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让这样一部表现中国思想史上的“行者”“流浪的君子”,负载过浓的政治味和过高的经济上的要求,那就不是它所应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评)

大众评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