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

更新时间:2024-09-19 18:25

名落孙山(拼音:míng luò sūn sh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范公偁《过庭录》。

成语出处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名落孙山”。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报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却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成语寓意

故事中孙山被人问及同乡儿子是否中榜时,采取委婉的方式答之,既不损人面子,又有效传递了信息。成语告诉人们,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使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东西。于是,“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含蓄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在语言的表达艺术中,这种方法叫做“缓冲”,能让听者或观者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成语运用

“名落孙山”指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比喻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到出榜,名落孙山,心上好不懊恼。”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回:“那人答道:‘晚生复姓公孙名策,因久困场屋,屡落孙山,故流落在大相国寺。‘”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若不幸名落孙山,那时更自难堪。”

作家·梁实秋雅舍小品·签字》最后口试,他应答之后一时兴起,从衣袋里抽出小簿,请考试委员一一签名留念,主考者勃然大怒,予以斥退,遂至名落孙山。

成语辨析

名落孙山—屡试不中

“名落孙山”与“屡试不中”意义相近,皆有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的意思;区别在于“名落孙山”侧重于考试没有中榜;“屡试不中”则是侧重于多次的考试都失败而归。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