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缝核

更新时间:2023-12-24 22:08

中缝核是指位于脑干中缝附近的狭窄区域内的数个核团。分成的数个核团总称为中缝核,包含5-羟色胺能神经元,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神经元递质——5-羟色胺。该递质与暴力、愤怒、冒险、攻击行为有关。5-羟色胺神经元的激活具有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解剖结构

1、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延髓、脑桥和中脑)内,除脑神经核和其它边界明确的核团以及长距离的纤维束以外,在脑干中央区域布满纵横交织的纤维,其间散布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细胞,称之为网状结构。有的作者将间脑内与网状结构联系密切的一些结构(如板内核)也归属于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在进化上是脑的古老部分,保持着多突触联系的特征。它接受各种感觉传导的信息,发出纤维影响中枢神经系的各级水平。网状结构参与多方面的功能活动,如调节躯体运动和感觉活动,调节内脏活动以及睡眠和觉醒等。

关于网状结构核团的划分,在人脑中尚缺少一致的公认看法。一般认为,多数在哺乳动物脑中已证实的核团,在人脑中也有大致与其相当者。网状结构中多数核团的范围和纤维联系与生理学研究中的功能区域并不完全吻合。属于网状结构的核团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位于脑干狭窄的中缝区域,根据其细胞构筑可分为数个核团,总称为中缝核;另一类位于中缝核以外的广大区域。二者在解剖的组合和联系上有些是相似的,但也不尽相同,而且中缝核是脑中含5-羟色胺的细胞区域。因此,一般常将中缝核从广义的网状结构中划分出来,而将网状结构一词专指中缝核以外的网状结构部分。

依据Golgi法和纤维联系的实验研究,可将网状结构分为两个主要区域:内侧部和外侧部。一般认为内侧2/3区域是效应区,具有较多的大型神经元,有的甚至是超巨型的,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多自此区发出。外侧1/3区域,一般认为是接受区,多是中、小型神经元,很少发出长距离的纤维。这种区域划分在延髓和脑桥较为清楚,在中脑则欠明显。依细胞构筑可划分为若干网状核群。虽然划分的主要根据是细胞形态和结构,但任一核团中细胞并不是单纯的,只是某种细胞偏多而已。例如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中,就间杂许多小型细胞。应用Golgi法和溃变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外侧部细胞的轴突主要在本节段的内侧和邻近区域形成致密的神经丛。损伤外侧部,可见在邻近的网状结构内侧区有溃变的神经末梢,但分布面积不大。与外侧部相反,内侧部的许多细胞发出长距离的轴突纵向行走,同脑干其它区域,有时是与很远区域的细胞建立关系。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内侧部神经元的树突垂直于脑干长轴的平面向各方向伸展。在横切片面上占据相当大的区域,似能从各上行传导束的侧支接受多方面的冲动;它的轴突可兼有上、下行分支,上行的可远达间脑,下行的可进入脊髓。从轴突还发出许多侧支,联系其它网状神经元和其它种核团,也可伸延至较远距离。这种网状神经元的结构形式,暗示它既能向上影响脑、又能向下影响脊髓。

2、中缝核

中缝核沿脑干的中线分布,依据细胞构筑虽可分为数个核团,但各核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这些核从延髓至中脑,可见有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中缝脑桥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和线形核。中缝核(特别是中缝背核和中央上核)是脑内含有5-羟色胺神经元的主要部位。通过对中缝核纤维的染质溶解法、镀银法和甲醛诱发荧光法等实验研究,现如今对其传出纤维比传入纤维了解得更多些。自中缝核发出的上行投射纤维多,分布也广,现如今已知的有中脑中央灰质、下丘脑、背侧丘脑的板内核、小脑、部分的杏仁核簇、海马结构、隔核、尾壳核和额叶皮质。自中缝核下行投射的纤维不及上行的多,可追踪至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和脊髓。这些上、下行投射纤维的精确起源虽然不太清楚,但至尾壳核的纤维主要来自中缝背核,至海马结构的出自中缝背核和中央上核。中缝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至蓝斑和小脑。至脊髓的纤维出自中缝大核和中缝苍白核,下行于脊髓的外侧索,止于Ⅰ、Ⅱ与Ⅴ层。这些纤维具有镇痛作用。电刺激中缝大核时可抑制有关感受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发放。下行纤维也止于中间外侧核,对交感节前神经元发挥抑制性影响,当破坏中缝核或抑制中缝核细胞合成5-羟色胺时,也影响睡眠活动。

对中缝核的传入纤维了解甚少,终于中缝大核的纤维来自脊髓和小脑,来自小脑的纤维也止于中缝脑桥核。中缝背核的传入纤维来自隔区、下丘脑外侧区和前额叶皮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