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书院

更新时间:2024-09-03 14:25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城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梅州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今梅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学府,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

历史简介

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建, 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后袭东山岌之灵秀,邻傍状元桥之重彩。乾隆年间,梅城境内共建有九间书院,城中有四,即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和周溪书院。如今梅城仅存东山书院。从古老的书院到现在的东山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梅州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东山书院脉承着嘉应州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厚实的门墙青瓦传承着灵动的历史,录载着梅州人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在书院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爱国兴邦之士。爱国名士丘逢甲先生亦曾讲学于东山书院,在东山书院撰写了嵌“东山”长联,楹联含蓄地道出东山书院虽僻处山城,亦足承载客家人不凡之志。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送子上学蔚然成风,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而最具代表的地方当属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东山书院是清代梅州最高学府,是我国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它也是如今享誉海内外的重点学校——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前身,东山中学培育了一大批有功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1913 年,“既是精英桃李,又为创校勋贤”的叶剑英元帅,率一批有志青年,参与创立了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古旧书院新的华彩乐章。一批批国家栋材从古书院中走出,其中有为冲决历史桎梏、挽救国家危亡、振兴民族命运壮烈牺牲的东山英烈;有运筹帷幄,为民族独立、中华复兴作出突出贡献的叶剑英元帅;有骁勇善战的原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肖向荣将军;有原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叶选平、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曾毅院士、曾宪梓博士等众多英才。代代青年才俊从书院中走出,成为遍布海内外的东山校友,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的频频捷报,更生动、更深刻地延续着书院的辉煌。

2004年书院作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梅州”的八大工程之一得以重修,于2005年10月15日完成。修复后的东山书院,随着人文内涵的不断充实,已成为文化梅州建设的新景观,百年书院正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在历经百年孕育无数英才后,如今已回归宁静,成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2008年,东山书院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人文内涵的不断充实,东山书院将逐步与其附近的状元桥、黄遵宪公园等景点连成一体,真正形成一个彰显“文化梅州”旗帜的人文历史大观园。

这座古书院已成为了集学习、交流、培训、收藏、展陈、科普、文创和手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空间。书院一楼左右书房(斋舍)被改造成为传习藏书室、红色文化展示区、客家文化藏书室、阅读体验区、非遗文化展示区、客家文化展示区和多功能厅等,每个功能场所设备设施完备,开放期间可供市民游客参观、阅读。

东山中学是梅县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和开展活动的中学之一。立足东山书院人才培养沃土、传播革命火种、进步思想的摇篮、梅州重要红色革命遗址的定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东山书院专题布设东山英烈展、红色文化展陈馆等, 展陈梅州地区红色苏区文化内容,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牢记初心使命”“颂党恩、传家风”红色家风宣传等活动,积极为各地区、各单位前来学习提供便利,激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重温红色记忆。 如今东山书院是梅州市委党校分教点、梅州公安云党校教学点,梅州市救援消防支队在书院挂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00多个党支部曾在东山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2021年,东山书院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自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共开展高水平教育培训活动71场次、参与人数4214人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1场次、服务群众超4500人次。

2023年5月,东山书院(叶剑英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入选广东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书院概况

如今,东山书院周围的民房、建筑物,包括原东山中学校友楼,已全部拆迁了。门前的状元桥、大道和周溪河堤,均修复一新。东山书院巍然屹立!门前三棵古老的木棉树,高大挺拔。大门上贴金的“东山书院”四个繁体大字闪闪发光,两边的对联“东山魁星灿,书院旭日荣”熠熠生辉。书院“修旧如旧”,保留原貌,是一座正堂三大厅两天井、东西两侧为横屋的具有客家建筑特色的大屋。

走进书院大门,前厅用于接待来宾。第二、三大厅相当宽敞,布展了与东山书院有关的早期名人王者辅、张之洞、黄莘田、黄基、黄遵宪、丘逢甲等人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物资料。两个天井旁的走廊,展示了古代匾额、历史资料,以及这次修复东山书院的碑记、捐款芳名等。两横屋楼下分别展出曾宪梓等乡贤的事迹,及建校92年来东山中学所有楼、馆的资料、照片。

走上第二层,来到魁星阁下面的大厅。这里是创办东山中学初期学生自治会会址。当年叶剑英是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这里展出了学生自治会的资料,其中有学生自治会楹联、宗旨,以及叶帅多次给东中师生的书信、题词等。

第三层是魁星阁,安放着镀金的魁星全身雕像。魁星如真人般大小,右手握朱笔上举,左手拿金锤下敲,怒目蹬腿,大有挥笔定论、一锤定音之势!

西走马楼的第一间展出了叶帅1925年至1980年间,6次在东山中学或在北京会见东中师生的照片。第二间是叶帅读书时的卧室,展出他用过的床铺、桌凳。其他房间展出肖向荣中将事迹、51位东山英烈英雄事迹等。东走马楼第一、二间是东山中学从1913年成立以来的校史展室。东山书院的修复和布展是较为完善的。这里很多史料是第一次与广大观众见面。其中有东山书院的校训“勇俭爱诚”,乾隆11年嘉应知州王者辅为考上国子监的钟许题写的金匾“初步云梯”,进士出身的清朝礼部主事黄基为应川三老弟的母亲71寿题写的金匾“婺焕南天”,乾隆38年嘉应蒋知州为国子监生李应茂题写的金匾“圜桥首选”等。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为东山书院撰的对联“东下即天堑长江,淘不尽千古英雄,闲气钟人,伏处在草庐,谈道读经,海滨尚有无双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养成一门将相,奇才应用,肃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终能溢九州”,雕刻在第二大厅正面大柱上,金光辉映,蔚为壮观。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先生81寿华诞撰写的《寿序》,约2000个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繁体字,用三面大镜框展出。教育家黄遵宪,东山中学主讲李伯涛,东山初级师范创校发督李卓汉等的资料、照片,都是极为宝贵的文物。东中成立之初,学生自治会的楹联“更上一层楼尽可扩胸怀开眼孔,莫负少年志何妨跨东海驾西欧”,道出了东中学生的豪情壮志。这里还展出了叶剑英元帅的“油岩题壁”诗等资料。

客家人崇文重教,“有田要养猪,有儿要读书”。早在260多年前,光是梅城就有9间书院(现仅存东山书院)。从这里展出的文史资料,可以看出梅州文化源远流长,揭示出梅州文化的深层底蕴。梅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这里也可见一斑。

梅州上有王者辅、黄基、黄遵宪、丘逢甲等名人,近现代有叶剑英、肖向荣、曾宪梓等将帅、政治家、企业家、博士。鉴古观今,可以看出文化之乡梅州人才辈出。古时梅州有民谚:“百花洲尾齐州前,这里出状元。”上面提到的黄基,是梅州下市黄屋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的儿子,他14岁得秀才,20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差一点中状元。他感叹“回头一笑浮生梦,悔作名扬芥蒂人”,因而自号篑山。现今“东山书院”四个大字就是黄基的笔迹。

轶事典故

书院历史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一般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沿至清末,历时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也曾有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府、石鼓、茅山等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梅州则自北宋刘元城创设书院,历明而清,有濂溪书院、七贤书院、培风书院、东山书院等。清末封建教育制度衰败,近代新式学堂诞生,古代书院逐步改为学堂。

创办者王者辅

王者辅,字觐颜,安徽省天长县人氏,廪贡生,在乾隆九年出任嘉应州知州。任内,王者辅在梅州兴建了两座书院,分别为东山书院和位于南口堡的南冈书院。当时修慧寺里的南汉千佛铁塔辗转流落,王者辅主持修复,安置在东山山麓的齐洲寺。另外,为了方便行人,将东山书院门前的状元桥提议建成石拱桥,改名灵济桥。他恭率士民,发动热心士绅吴玉新董理并捐资,对程江河渡江津到今天金利来大街树湖坪的河段,修筑水坝防洪。还倡议修城北相公亭、窖溪口桥梁。

问迹寻踪

梅县崇文重教,在清代成为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众多士子蟾宫折桂,当归功于星罗棋布的书院和私塾。在清代,梅州城区的标杆性教育场所当属三大书院,这三大书院分别是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

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培风书院在民国时曾改作梅州女子师范学校,现废弃。崇实书院旧址则变成梅州中学校区的一部分。古老的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经过修缮恢复原貌,是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成为人们追思梅州当年文风的景点。

东山桃李绿 书院状元红

站在东山桥头,眺望东山岃下,只见状元桥旁三株木棉树苍劲挺拔,掩映着古朴典雅的东山书院。书院前临东流而来、汇入梅江的周溪,后依缓缓崛起的东山岃,前接古典的状元拱桥,依傍人文秀区攀桂坊,可谓山环水绕、气象天成。想来,有山、有水、有书读,就是古时候读书人追求的格调了。

走近书院,只见大门上方悬挂木刻镏金楷书“东山书院”匾额,两边对联曰:“东山桃李绿,书院状元红。”东山书院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时任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创建,至今已有270年历史。

年代比东山书院更为悠久的是门前的状元桥。有关记载显示,明代永乐年间桥毁坏,当时的百姓受条件限制,架设木桥。到了刘彬修建濂溪书院的弘治年间,再次改为石架桥,然而到了明代后期,这座石架桥因年久而倒塌,只好又一次使用木桥通行。乾隆十一年(1746),嘉应州知州王者辅,筹资将木桥改建成双洞石拱桥,既美观又坚固,并为之易名为“灵济桥”。不过人们依然习惯称之为“状元桥”。

热心文教的王者辅,选择在这里兴建书院,除了此地风光秀丽、交通方便以及状元的古老谶言外,也许更在意当地崇文重教的厚重氛围。东山书院的状元桥以西,曾存在七贤书院、锦江书院、先贤书院、立诚书院,位于今华侨大厦附近的先贤书院或立诚书院,由明末翰林李士淳创建。而在周溪的中游,明孝宗弘治年间,程乡知县刘彬基于对周敦颐的仰慕,在周溪河畔建有濂溪书院。

作为后来者,东山书院的建筑颇有特色。书院门楼为硬山式屋顶,正中屋脊左右飞翘,前檐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其内部布局是典型的“三进式”建筑风格:正楼三间,大堂三间,头门三间,左右书房(也作斋舍)各一列,整个书院内部的布局以后面的魁星阁为轴线,两边对称,井然有序;主体堂屋一层,左右横屋二层,后面“魁星阁”三层,高低错落有致。

站在魁星阁上,近可观书院全貌,白墙灰瓦,高挑屋栋,颇有古韵;远可览梅江秀色、梅城风物。

名家荟萃 培育贤才

东山书院内,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遍布的名家题刻和各类文物,笔墨书香似乎随处飘来,都蕴含着满满的故事。

“东下即天堑长江,淘不尽千古英雄,闲气钟人,伏处在草庐,谈道读经,海滨尚有无双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养成一门将相,奇才应用,肃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终能溢九州。”清代爱国志士丘逢甲所拟的68字长联,成了东山书院最好的诠释。据东山书院负责人李月云介绍,上联盛赞的是这里的老师,而且是特指黄遵宪,因为他告老还乡以后,以书院为基地,创建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师资和爱国兴邦之士;下联则盛赞学子,历经一番“寒彻骨”,终能香溢九州。

近代攀桂坊诗人黄荐鹗有《晚宿东山书院》诗:“太傅风流不复作,东山丝竹属何人。小溪桥畔波如锦,暂借吾侪醉后春。”“梧桐庭院石桥东,绛帐人人效马融。梅岭英才钟此地,书声夜噪鲁灵宫。”这也是他对清末东山书院的印象。马融(汉代学者、教育家)代指书院的老师,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举人萧系闳(下市大河唇萧屋人)和清乾隆四十五年(1790)庚戌科进士萧廷发(今梅城金山顶人)任教于此起,道光二十八年乙酉科副榜黄仲安(梅城上市人,翰林黄仲容之弟)等先后出任山长。

东山书院大堂挂着“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两幅字。正堂内悬挂“初步云梯”匾额,为清乾隆十一年嘉应知州王者辅为考上国子监的书院学生钟许所题写。天井两侧的走廊内展框挂着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生日撰写的《寿序》一文。黄莘田是黄遵宪的堂叔祖,即进士黄基的父亲。由于黄基与张之洞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当年的探花张之洞亲自撰文敬贺毕生致力教育的黄莘田。黄莘田也是少数获《嘉应州志》立传的东山书院主讲。除了黄莘田,黄遵宪的堂叔、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黄基也曾长期主讲东山书院。黄遵宪的启蒙老师、盘龙桥李屋附贡生李伯陶也曾在东山书院任教。

如今的东山书院全面恢复1906年黄遵宪主导修复时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设置。

据载,东山书院建成后,学生的主要课艺是八股文策论,从1746至1903年,共为当地培养了700多位举人、100多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

东山风雨 渺若江河

书院中堂天井左边走廊展示东山中学发展历程,右边走廊为重修石刻,堂内四柱而立,外两柱左右有联:“起凤腾蛟看春风鼓荡东山正媚,兴庠启序愿化雨飘飞北斗常依。” 上堂内亦有石柱四根,外两柱有联“文章道德为师宏开学识,化雨春风惠我广造贤豪”。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东山书院几度兴毁。在一批有功于书院创建、恢复、发展的名儒名宦努力下,书院得以创建,或经过种种天灾人祸后仍办学不辍,弦歌不绝,并不断取得发展。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东山书院曾于清同治乙丑年(1865)毁于战火,后经修复,当时书院主讲黄莘田之子黄基题写“东山书院”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和维新变法先驱黄遵宪返乡后倡导新学,筹资修复,在书院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于1906年竣工开学,此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修。

1912年,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与其他三间学校合并成为梅州中学的一部分,原址停止使用。1913年,梅州中学爆发改属省立之争,一批师长和叶剑英等学生退出梅州中学,经县议会批准在东山书院旧址成立了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书院新的乐章。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才从这里走出,元帅叶剑英、将军肖向荣和叶选平、林若、曾毅、曾宪梓等都曾在东山中学学习。

叶剑英从东山书院毕业后,便飘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后考入云南讲武堂,投笔从戎,走上革命征途,逐渐成长为一代元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回故乡梅州,每次他都要去看看母校。第一次是195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他曾在东山书院的红棉树下伫立良久;第二次是1971年1月6日,当他走进当年读书时所住的房间时,曾很动感情地说:“真想在母校住上一晚”;1978年,东山中学李泉隆校长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特地邀请他到家中作客,并深情地给母校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东山,是被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44个年头,年年桃李,岁岁芬芳。44年前,我们为了反对官方派来的校长,毅然从北门外搬到东山书院,新建起自己的书房。这就是母校的来历,是老同学反对官方势力、不怕艰苦的手创。”1980年5月15日,时年84岁高龄的叶剑英第三次回到“东山”母校,受到数万师生和群众的欢迎。临别前他曾一再说:“以后我还要回来的。”但最终没有再回来。

据东中老教师回忆,东山书院曾作为东山中学老师和学生宿舍,后因年久失修变成危房。2004年,梅州市政府斥资350多万元对之进行了重修。东山书院全面恢复1906年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设置,还开设了叶剑英与当时进步师生共同创办私立东山中学的事迹展室,布展黄基、黄遵宪、书院主讲李伯陶、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李倬汉等人的资料、照片。

如今,书院正活化成为传统文化宣传场所,发扬书院文化底蕴。书院还开设了国学教育班,稚童的朗朗读书声回响在古旧书院里,令人恍如梦回明清。

日出东山。东山书院所在地,如今已是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

状元谶,状元桥

在梅城的周溪与梅江交汇处,有一座状元桥,起名源于“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的古老谶语。另相传,宋末状元文天祥抗元抵达梅州,曾经过此地,故名。状元桥旁,就是乾隆年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创建的东山书院,书院后为东山,东山之南一公里,今市艺术学校附近是原齐洲寺旧址,南汉千佛塔曾安置于此,而古代梅城的百花洲位于南门商业广场附近。所谓“百花洲尾齐洲前”,指的就是梅江边沿岸凌风东路、攀桂坊、下市、东山这一带的区域。清代文风鼎盛,虽没有出状元,但也涌现位列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传胪李仲昭,以及翰林李黼平李载熙,以及黄遵宪等著名人物。

保护措施

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岭南书院建设工作列入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其中梅州市东山书院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10个岭南书院之一。在梅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岭南书院(东山书院)建设项目成立了由市文明办主导、东山中学主管、新华集团主创的建设领导小组,秉承“修旧如旧”原则,立足书院功能定位,对东山书院建筑本体进行保护性改造提升,即岭南书院(东山书院)微改造项目。该项目整合书院道德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社会科普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家教家风实践基地、文化驿站等各类阵地资源,着力打造了“一馆一堂四区八室”,新增了数千册藏书,并配足了多媒体、桌椅等设备设施,不定期举办党建活动、文化交流、名家讲堂、公益讲座等活动,聚集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涵养城市文明气质。

2023年5月,东山书院被核定为广东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地理位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