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

更新时间:2021-12-02 20:20

东垣故城即河北石家庄市东古城村。作为行政区划,秦朝以前为东垣邑,秦统一中国后设东垣县。据《资治通鉴》,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冬,刘邦率军平灭陈豨叛乱,“(陈豨将)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名曰真定。”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化,但一直保留真定名。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1913年废正定府保留正定县。具体参见“正定县”词条。

古城简介

东垣故城,就是滹沱河流域最早产生的城邑之一,正定古城的前身。

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源头、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世,东垣作为城邑,其起源,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指算来,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都是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滹沱河流域优裕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成为各个族群和诸侯争夺的要地。在你来我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斗中,不经意间崛起了一个新的诸侯国——中山国。到了中山国的灵寿时期(始于公元前381年),中山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和周边国家的纠纷就格外多了起来,尤其是和赵国燕国,不断发生摩擦。于是,在和周围大国的抗衡中,发挥重要防御作用的城邑便应运而生。在滹沱河中下游地区,中山国先后建成了灵寿、房子(今高邑县故城村)、棘蒲(今赵县南)等重要城邑。

东垣城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中山国建造的。它傍依滹沱河南岸,西依太行山东麓、东邻滹沱河冲击平原,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的地理位置,一经产生,便成为这一区域的战略要邑。在中山国赵国的南部边境争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垣城作为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经历了郡、国治所时期。其起点,是从秦开始的。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在原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疆域:北岳恒山(今阜平县东北的神仙山)以南,鄗邑(今柏乡县固城店)以北,上艾县(今山西平定县北)以东,钜鹿郡以西,方圆五百里的区域,领有十余县。东垣为恒山郡的治所。由此拉开了东垣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序幕。

秦王朝后期,东垣作为恒山郡城,政治和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部将武臣控制赵国故地,自立为王,急派大将李良攻占恒山郡地,控制东垣城,并以此为基地,发兵西攻太原。次年九月,秦朝大将王翦、章邯等率军围攻赵王和张耳,赵大将陈余据东垣与秦军对峙,由此可见东垣城的战略地位不同寻常。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恒山王,东垣城是都城,仍保留这座城市政治中心的地位。

西汉初,公元前204年刘邦在元氏恢复设立常山郡,就将郡治由东垣迁到元氏,东垣降为县治。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钦命将东垣更名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时,真定升格为诸侯国,辖真定、肥累、绵蔓、藁城四县,直到东汉初废国,成为常山郡(治所在元氏故城)下辖的一个县。三国魏时,常山郡治从元氏迁到了真定,真定又回到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两晋时,城垣扩张,城垣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

北魏初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今正定)。北齐又一度迁回真定。著名文学家颜之推随齐主巡行山西时曾住常山郡城,对当地经济、风俗留下诸多记载。到隋时,真定县也迁于安乐垒,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垣(真定)城逐渐废毁。

历史沧桑,给世人留下多少感慨。清代正定人、贡生容丕华曾赋诗《东垣城怀古》,从中可以看到,昔日雄踞一方的城垣,今日遍野庄稼,满眼沟壑,为此发出无限感慨:

偶过东垣感慨增, 离离禾黍满沟塍。

水流哽咽君知否, 欲向行人说废兴。

时空转换,时光流逝。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水带走了千年时光,也把东垣(真定)古城的雄姿带进了历史尘封中。

难道滹沱河水淘空了故城的历史印记,赫赫故城,只有望空凭吊了吗?

历史不会消失。历史深埋在地下,也掩藏在典籍中。检阅浩瀚的历史典籍,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怀故城的千年沧桑,仍然能领悟到东垣(真定)的历史辉煌,感悟这座故城的传奇色彩。

作为战略要邑,曾经的历史时光,演绎过金戈铁马战滹沱的雄壮活剧,在古老的滹沱河两岸踏上了风雨剥蚀不掉的印迹。尤其是因了东垣的战略地位而结下的帝王缘,风云际会中,经历了多少改变区域历史格局和影响华夏历史进程的事变,留下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奇。在这里,在赵国和中山国博弈争霸的长期征战中,赵武灵王攻取东垣,在东垣夜梦神女,建神女楼,令群臣赋诗填词以记之,留下千古传奇,也留下了千古悬疑;在这里,汉高祖刘邦亲征平叛,攻城月余,结束叛乱,成就了一番武功文治大业,钦命将东垣更名为真定,改写了东垣的历史,也留下令人唏嘘扼腕的孽缘;在这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与后燕军生死搏战,据真定(东垣),定中原,统一北方;在这里,刘秀“走国”,通过和真定王刘扬政治联姻,奠定东汉基业,也书写了一个真定女子的悲喜人生。

作为一方热土,这里既是枭雄豪杰开基创业的历史舞台,又是养育英雄健儿的摇篮。这里是东垣传奇二赵——秦汉时的南越王赵佗、三国时的名将赵云的故里,他们的文治武功、胸襟情怀、人格魅力,成为这座古城的文化符号,永久地镌刻在这块热土上,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历史书写了东垣传奇!

传奇东垣承继了历史!

古城历史纪略

1、约在公元前381年,被魏国控制的中山国桓公复国,逐渐发展壮大,国土疆域扩大到“方五百里”,北界约在今保定市、满城向西一线,南界约在今冀县、高邑一线;西界为太行山;东界约在今保定市至冀县一线。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在此期间,中山国在域内设置了若干城邑,据《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一书考证,中山的城邑共有36个,其中包括东垣邑(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一带)。东垣因其雄踞滹沱河南,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成为中山国的战略要邑。

2、赵武灵王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国力大增,开始策划攻伐中山的战争。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经过五天的朝议,乘中山王错卒、中山新君初立发兵攻伐中山,战于房子(今高邑县西)。与此同时,燕国也发兵攻中山。中山国击败燕、赵两国的攻伐。公元前305年,赵国再次发兵,从南、北两面攻中山。赵武灵王亲率军从南面攻取鄗、封龙(今元氏县北)、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东垣(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一带)。赵武灵王在东垣夜梦神女,于是建神女楼,令群臣赋诗填词以记之。

时光流逝,东垣故城掩埋在滹沱河带来的泥沙中,神女楼址已无法考证。但是,在历代地方志中,记有文人墨客吟咏神女楼的诗作。如清初著名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诗作《神女楼》:“神女楼空雁塞孤,照眉池涸半寒芜。邯郸宾客皆能赋,谁似朝云楚大夫。”还有清代真定名士劳勋成所作《神女楼》:“缥缈难寻古画楼,照眉池涸半潭秋。汉皋冷佩江妃远,巫峡云深楚客愁。梦境已随仙境杳,琴声犹带水声流。吴娃主父无穷恨,竟日灵风卷不休。”

3、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在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辖域相当于今石家庄市及保定西部,北抵恒山(今阜平县神仙山)。以东垣为恒山郡治所,由此拉开了东垣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序幕,是石家庄市的历史源头。

4、秦王朝后期,东垣作为恒山郡城,政治和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部将武臣控制赵国故地,在张耳、陈余等人的扶助下,叛陈胜自立为赵王,急派大将李良攻占恒山郡地,控制东垣城,并以此为基地,发兵西攻太原。次年九月,秦朝大将王翦、章邯等率军围攻赵王和张耳,赵大将陈余据东垣与秦军对峙。

5、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恒山王,都城先在东垣,仍保留这座城市政治中心的地位。张耳就国,陈余忌恨张耳为王,拥兵向张耳发动进攻。张耳吃了败仗,丢弃封国,投奔汉王刘邦,封为赵王。汉以张苍为恒山郡守,郡治东垣。

据考古,张耳卒后葬在东垣。在距东垣故城西南约四五华里小沿村一带(今裕彤体育场、丰收路北),地表原有高15米左右的大土堆,仰望有连云之势,俯瞰状如磨盘,故称云盘山。1978年7月在此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一座西汉贵族墓,经考古部门发掘,出土有铜缕玉衣残片和部分铜器,并发现了一方印文为“长耳”的铜印。据考证,在秦汉之际,作为姓氏的“长”与“张”通用,据此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恒山王张耳。

6、公元前204年,刘邦在元氏恢复设立常山郡,将郡治由东垣迁到元氏,东垣降为县治。

7、汉六年七月,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与匈奴勾结反汉。刘邦亲自出征讨伐。汉八年冬,刘邦御驾亲征讨伐韩王信残部,一直打到东垣。

8、汉十年(公元前196年)八月,赵相国阳夏侯陈豨与匈奴勾结反汉,自立为代王,略赵地,攻占恒山郡22城,陈豨派大将赵利守东垣。刘邦亲自北上征讨,于十一年(公元前195年)初冬打败陈豨反军。但是,东垣还在反军手里,刘邦整整攻打了一个多月,才拿下东垣。刘邦看到东垣地理位置如此显要,作为军事重镇,东垣安定,燕赵一带便安定,于是下令将东垣更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至此,“东垣”成为历史,“ 真定”登上舞台,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东垣战役,是征讨陈豨反军的最后一役。攻克东垣,平叛取得了很大胜利。刘邦命军士在东垣城内置数十面大鼓,“击鼓相庆,月无虚日”。历经一月之久的鼓钹活动,增添了极大的喜庆气氛,也使东垣人耳濡目染,出现不少民间鼓钹手。从此,东垣大鼓便延续下来。据《正定府志》记载:到曹魏时,常山一带,“逢吉旦,村镇鼓钹相应”,“市井萧鼓喧闹,声不绝,相塞于途”。石家庄滹沱河两岸村镇缘于东垣大鼓的鼓钹一直延续到当代,成为享誉华夏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

9、刘邦二到东垣,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这就是了解到,在岭南称王的赵佗为东垣人,于是促成了和平统一岭南。

赵佗,东垣人,秦朝将领。秦朝以前的岭南地区,包括现在的香港、澳门、海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福建南部,散居着众多的越族部落,被称为“百越之地”。当时,这里还是处于部落林立、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状态。秦始皇平灭六国后,开始实施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大业,把进军的首选目标定为“百越之地”岭南。公元前218年,赵佗受命,和大将屠睢率领50万大军进军百越。因统军主将屠睢强攻冒进,残酷征杀,激起越人反抗,50万大军“三年未能越岭”。秦始皇改让赵佗统军。赵佗采取“和揖百越”的方针,团结越族部落头人、酋长,逐步得到越人的拥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了百越之地,成功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郡置县,建立了秦朝地方政权。赵佗又向秦皇建议,从中原地区向岭南移民50万人,与越族民众混居杂处。至此,岭南地区归入秦朝版图。

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之,六国贵族纷纷复辟。中原战火四起。面对这种纷乱局面,年迈的南海郡任嚣病情严重,自知无力控制局面,唯恐中原的战火蔓延到南海,于是委托战后任龙川令的赵佗主持南海郡军政要务,固边自守,依托南海郡首府番禺(今广州)负山险、阻南海、控制东西数千里的地理形势,和大批中原移民的辅助,控制岭南一方的安全,可以立国成一方诸侯。任嚣病逝后,赵佗按照任嚣的嘱托,依照任嚣的计划,断绝官道隘口,固守岭南。秦灭亡后,在中原没有建立统一中央王朝的情况下,赵佗出兵攻占了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县),统一了岭南地区,以番禺为都城,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时,南越国的疆域“东西万余里”,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刘邦从东垣班师回朝后,于这年的五月派文臣陆贾,赴番禺,颁诏授玺,封赵佗为南越王,奉劝赵佗归顺汉朝。刘邦在诏书中高度评价了赵佗治理和开发岭南地区的功劳,赵佗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接受汉高祖的封号,奉汉称臣。赵佗在奉汉称臣的前提下,享有高度行政自主权,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至此,一个具有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政权在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安定的环境,中原和岭南相互支持,使得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10、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常山郡。文帝下诏,重修赵佗先人墓,并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赵佗先人墓在今石家庄市区中华北大街赵陵铺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1、汉武帝元鼎年间(大约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诏封常山国王刘舜的儿子刘平为真定王,析常山的真定、绵蔓(今鹿泉市北故城)、藁城、肥垒(今藁城市城子村)四县立真定国,有37126户,178616人,国都真定城(东垣)。真定国共传六代。第一代真定王刘平在位25年,死后谥号顷王,传位其独生子刘偃;征和四年(公元前89),刘偃嗣位,在位18年,死后谥号烈王,王位传其子刘申(一作刘由);

刘申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嗣位,在位23年,死后谥为孝王;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刘申子刘雍嗣位,在位16年,谥号安王;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刘雍之子刘普嗣位,在位15年,谥号共王;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刘普死后,其子刘杨嗣位。到公元9年,刘杨在位16年,被王莽废为公。汉更始帝时复刘杨真定王号。

12、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把持朝政,更改官名、地名,改真定为思治。

13、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大司马,持节北渡黄河,镇抚州郡。公元22年十二月,刘秀邯郸。赵缪王刘林劝刘秀决河水灌赤眉军刘秀没有听从,继续北上巡行。刘林便与邯郸卜卦者王郎合谋,诈称王郎是汉成帝子,名刘子舆,立为天子,定都邯郸,传檄河北郡县,围剿刘秀,刘秀被王朗追赶,四处疲于奔命,史称“刘秀走国”。河北郡县几乎都已归附了王朗,只有信都太守南阳人任光、和戎(今晋州)太守信都人邳彤不肯依附。刘秀在三人的帮助下,北攻中山,克卢奴(今定州)城,南至真定。

真定王刘杨手下有10万人马。刘秀手下人刘植游说刘杨,使刘杨归顺刘秀。刘秀又迎娶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和刘杨联姻。郭圣通的家族是真定、乃至河北的望族。刘秀的实力和王朗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向王朗展开了进攻,连克涿郡、中山、河间、清河诸郡的22县,在钜鹿大败王郎军主力,五月攻克邯郸,杀王郎。

14、公元25年,刘秀在鄗(今柏乡县固城店,一称在高邑)称帝,建东汉。刘秀出兵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大将贾复真定健乡(今正定东权城)大破青犊,又破五校于真定,基本平复河北全景。

15、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真定王刘杨与绵蔓(今鹿泉市北故城)土匪相通,欲谋自立,刘秀派遣骑都尉陈副、游击将军邓隆去真定名为验证,实为讨伐,刘杨关闭城门,藉以抗拒。刘秀又派高阳侯、宋子(今赵县)人耿纯持节去幽冀,代表朝廷慰问地方上的王、侯,同时,密令他去真定逮捕刘杨。耿纯只带领百余名兵士到河北,与陈副、邓隆相会于元氏,并一同到真定,住在传舍,邀刘杨相见。由于耿纯的母亲是真定宗室之女,刘杨未加抵制,又自恃人众势强,即应邀前去,命其兄弟领轻兵留在门外。耿纯在传舍,开始时以礼相待,又请刘杨兄弟等皆入内。待众人坐定,耿纯突然下令诛杀刘杨兄弟,然后勒兵而出,真定全城震惊,但不敢乱动。

刘杨被诛杀,真定国废,真定成为常山郡(治所在元氏故城)下辖的一个县。

16、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刘秀要立皇后,《资治通鉴》记载,刘秀首选对象是结发妻子阴丽华,阴丽华以自己没有生子为由,坚辞不受。刘秀郭圣通由贵人晋升为皇后,立郭圣通所生儿子刘强为皇太子。并封刘扬之子为真定王,真定由王国都城降格为侯国城邑。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下诏废黜了郭圣通的皇后封号,立阴氏为皇后,阴氏的儿子刘庄为太子。郭圣通次子刘辅封为中山王,贬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中山王刘辅改封为沛王,郭圣通也随之改为沛太后,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抑郁而终。

17、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汉明帝刘庄临真定,参加郭胜通父母合葬大礼。

18、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真定人褚燕(后改张燕)响应黄巾起义,聚众于山间。次年,合众百万,号黑山军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黑山军分裂,张燕派人求降。汉灵帝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19、赵云(?~公元229年),字子龙,东汉常山郡真定人,为人正直,智勇双全,面对豪强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赵云便组织乡勇,维护地方。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受乡里推举,率众投奔公孙瓒。此时刘备依附公孙瓒任平原相。赵云刘备交好。经过几年反复观察,赵云感到公孙瓒胸无大志,不识大体,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正巧,兄长去世,赵云向公孙瓒请辞归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北投袁绍赵云刘备邺城相见,从此便追随刘备转战南北,成为一代英才,刘备赞誉他“一身是胆”,军中称呼他为“虎威将军”。同时,赵云的政治眼光、战略眼光以及人格品行,也为同时代和后人赞誉,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历代文人学者著述立说褒扬赵云“不独有将略,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

赵云历任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病故,追谥为顺平侯。

20、三国时期,曹魏王朝调整政区,常山郡治所从元氏徙治真定。管辖7个县,一直保持到东晋时期。两晋时,真定城垣扩张,城垣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

21、三国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封楚王曹彪之子嘉为真定王。

22、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立国,封同姓王57人。其中封汝阳子司马衡为常山王,食邑3790户,贬魏真定王曹嘉为高邑公。

23、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大封诸王,为内乱留下隐患。晋武帝死后,惠帝昏庸,大权旁落,贾后擅政,致使八位王爷造反,史称“八王之乱”。接着州郡大乱,直到东晋,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氐、鲜卑、羌、羯等少数民族首领,乘中原诸王火并之机,纷纷拥兵割据,扩充势力,整个北方陷入战乱,旧史称之“五胡十六国”。华北成为重灾区。真定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地区。

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起兵反晋。东汉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石勒等十将东下河北,率军攻常山,为晋将王浚所败。次年九月,石勒再次进攻常山城,守将王浚向鲜卑拓跋氏政权借骑兵救之,大破石勒于飞龙山(即今鹿泉市封龙山)。

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后魏冉闵攻占襄国(今邢台),游食于常山、中山郡。前燕大将慕容恪冉闵于常山,隔滹沱河筑安乐垒(今正定),此为正定城首创之始。

24、公元384年慕容垂自立燕王,相继攻克信都、常山、中山等地,占领整个河北地区。公元385年慕容垂建都中山(今定州),次年正月称帝,史称后燕。

25、东晋末期,长期流动于漠北的鲜卑拓跋氏逐渐进入华北北缘。鲜卑族拓跋部拓跋珪于公元396年开始,率大军出马邑,克晋阳,取并州,东下井陉关,长驱直入,直抵滹沱河,进击到常山真定城下,安营布垒。此时,后燕常山太守苟延率众守城。拓跋珪劝降不成,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仓惶应战,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常山郡城陷落,常山以东守宰或逃或降,数十县都归附了拓跋珪,

东晋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兴致勃勃地登上常山郡城真定城,向滹沱河北眺望,隔河而踞的城堡安乐垒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据《元和郡县图志》17卷《河北道恒州》记载:拓跋珪 “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随移郡理之。”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移到了滹沱河北的安乐垒。真定城为真定县治。

26、北齐天保初(公元550年),常山郡复治真定。著名文学家颜之推随齐主巡行山西时曾住常山郡城,对当地经济、风俗留下诸多记载。

27、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析定州、赵州各一部置恒州,治常山县(今正定)。

28、隋开皇三年(593),废常山郡、赵郡,直接由州辖县。由于常山郡行政建置撤消,真定由郡城降为县城。此后不久,又将真定县治北迁到恒州城安乐垒(今正定城)。东垣(真定)城逐渐毁废。

为此,清代正定人、贡生容丕华曾赋诗《东垣城怀古》:

偶过东垣感慨增, 离离禾黍满沟塍。

水流哽咽君知否, 欲向行人说废兴。

感慨昔日雄踞一方的城垣,今日遍野庄稼,满眼沟壑。

29、现在,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位于滹沱河河南岸,北隔石太高速公路与滹沱河相望,西为西古城,东至北高营村南,南至桃园村北。在故城周边,有汉代名人墓葬——赵佗先人墓、张耳墓,近几十年来,在故城遗址,不断出土和发现文物。1963年在城址内挖排水沟时出土成批半两钱范、泥碗、陶马。在城址附近,陆续发现过战国货币窖藏、汉代五铢钱范及铸币作坊遗址;在城址东墙外有北魏至隋代定林寺遗址;东古城村内有棘壁寺旧址和明代重修碑。

对东垣(真定)古城遗址,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分别做过调查,2004年以来,文物部门进行了局部考古钻探,初步查明,故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北城墙因地势原因两度转弯,城址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墙基宽约20米。

东垣(真定)古城遗址是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古城遗址中面积较大的一处,仅次于中山灵寿都城遗址,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部门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历史文化遗存定量评价及评分,列为一级历史文化遗存,河北省正式宣布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国保单位,正待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