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地震带

更新时间:2024-09-18 21:44

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

历史记载

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 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较低。

主要分布

1、福建地震带。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1067年到2019年,共记录到7-7.5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4次。

2、邵武—河源地震带。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3、广州—阳江地震带。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江门、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4、灵山地震带。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2019年10月12日发生的广西玉林北流市的5.2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震带范围。

5、琼雷地震带。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6、扬州—铜陵地震带。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活动特点

东南沿海地震强度增强趋势、地震南强北弱与该应变场和横向走滑有关:(1)由于该断裂以南比以北地区应力应变场变化大,多场耦合复杂,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动变形不均产生应力闭锁,孕育地震发生。(2)福建东部比台湾海峡地壳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场变化明显,组成更为复杂的多元、多场耦合,耦合场稳定性差,容易受横向构造活动干扰,产生弹性变形而孕育地震强度增强。通过对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的分析,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东南沿海海岸部份地区晚 更新世及全新世早期和中期地壳主要表现为下沉,全新世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主要反映为上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继承性下沉现代地壳形变测量反映的地壳升 降较多地区与上述趋向大致相似,广东惠来县东60 km下新礁海域及珠江三角洲灯笼沙等15 个地区,是地壳升降异常速率较高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震带等值线呈SN向展布的,在东南沿海地震带等值线呈NE向展布。二十世纪华南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从空间上表现为东南沿海地震带带内地震活动的群集特征,从时间域方面来看,存在着盛衰交替、密集-平静相互交替的丛集现象。

活动周期

基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点和构造背景,确定了若干个地震活动特别集中的区域,并引入地震丛集窗和震级结构的概念分析这些区域的局部特点。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丛集窗的地震活动水平变化反映了所属大区的应力状态,当某个地震丛集窗发生震级结构异常,具备前兆震群特征的地震密集事件时,该地震丛集窗内或其相关部位的介质性状可能发生了变化,这对以后可能对应发生中强地震或强震具有一定的中期预测效能。表明其具有由东向西定向迁移的规律,其各个迁移过程的迁移速度也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2Km/a,这为研究该带地震活动的动力源和目前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活跃与平静的交替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中与分散的不均匀性特点,它是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参量。

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以来在时间分布方面存在的密集-平静相互交替的丛集现象,对以往按地震能量释放的分布划分出的活跃-平静幕数目不等的多种结果;对东南沿海地区54次M≥43/4,地震的时间间隔序列,在使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及误差函数法,从误差随分段数增加而减少的拐点值及误差函数比值认为四段活跃幕划分是合理的。从1943 年之后,计算得出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序列的时间变异系数δ值为1.2,明显处于丛集状态,对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四个地震活跃幕中,其丛集非线性时间结构演化幂指数, 即各幕地震的累积频次与发震系统内部时间的关系基本符合为N=ctd. 4个活跃幕的演化幂指数d变化范围分布在0.7~0.8,东南沿海地震区20世纪以来M6.0以上的强震也基本符合该关系式,只是其活跃幕演化幂指数d为0.47。

重点区域

199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十分活跃,1994年9月1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5年2月25日在晋江市金井以南海域发生5.3级地震,1999年8月5日在惠安海域又发生4.8级地震。

例如。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显示不均匀性,即存在着平静 活跃的强弱起伏交替的韵律现象,具体地说,福建历史地震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两个地震活动期,即1445年至1691年为一个地震活动期(1604年12月29日发生8级地震(明朝万历三十二年),距今411年,次年七月13日海南琼州发生7.5级大地震),另一个地震活动期自1791年起至今。

目前福建地震活动仍处在活动期内,在上述两个地震活动期之间有一个近100年(1692 1790年)的平静期,期间没有发生大于4.75级地震,因此两个活动期相对独立是明显的。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也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周期,即1350-1691年为第一周期,1692年至现今为第二周期,在每个周期里分为4个应变变化阶段,即应变积累阶段,应变加速释放阶段,应变大释放阶段和应变剩余释放阶段,目前福建地震活动正处于第二周期的应变剩余释放阶段。

再,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泉州海外8.0级地震的强烈影响,是中国东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较大潜在地震威胁的城市之一,90年代以来,泉州市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潜在地震对泉州地区的威胁也在急剧增大。从构造背景上看,存在发生6级左右中强地震的可能,近几年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有所增强。近几年来闽台地震活动频繁,尤其是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7.6级大地震及一系列强余震后,福建省沿海地区的地震形势值得重视。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1~3年内可能发生5~6级或6级左右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应对措施

根据中国第四代地震动参数区划成果,泉州为具有发生6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厦门和漳州为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多年来,前人在闽南地区进行过大量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工作。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区域地质调查和活动断裂地质填图,以及地震小区划和大量的工程场地勘测钻探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还针对地下热水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水文地质勘探,进行了城市震害预测及减灾对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前人对三城市及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做过一定的研究探讨,但缺乏系统详细的工作,对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对城市活断层的探测与研究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城市防震减灾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继福州市之后,泉州、厦门、漳州三市陆续开展了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该项目是福建省政府“十五”重大项目《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分项目之一,项目执行时间为2001年至2005年。根据泉州、厦门、漳州三市具体的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特征、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需要等实际情况,同时考虑经费投入、工程期限等因素,确定项目总体目标是:查明泉州、厦门、漳州三市城区及其邻近地区具有发生直下型地震能力的主要活断层的空间位置、产状、规模活动性,评估其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性,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抗震设防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工作区范围的确定以包括或涉及探测城市的区域地震构造单元为原则,目标区是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所针对的地域。

因此,开展闽南三市活动构造探测,查明和鉴定三市主要断层的空间位置、产状、规模和活动性,评估活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对于满足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利用等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城市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专家说,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一直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北纬26°线以南地区、沿海及近海地区,同时呈北东、北西两个交叉条带分布。此次发生地震的政和-海丰断裂带历史上虽然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较低,所以这次顺昌地震算是比较少见的。福建内陆的地震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震源深度比较浅,容易造成地表强烈有感,这次顺昌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9公里,因此全省都普遍有震感。

福建省紧邻全球地震最为活跃的台湾地震带,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三明、南平、宁德被列为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年11月获准立项的福建省防震减灾体系二期工程,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包括了加密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增加海峡地震观测台阵、地震烈度速报台网等“新武器”。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 -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