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话

更新时间:2021-11-26 14:26

上杭话,又称上杭客话、上杭方言,跟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腔等客家语分支比较相似,属粤台片汀南小片;过去因为缺乏相关深入调查,一度将以上杭话为代表的粤台片汀南小片客语和汀北片客语合称汀州片(即认为上杭话属汀州片南小片),实际上两片差别是很大的。

简介

上杭话,又称上杭客话、上杭方言,属于客语粤台片汀南小片(过去一般归为汀州片),总的方面和梅县话很相似。上杭话在闽西使用范围较广,这主要由于汀江在语言传播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上,汀江河是闽西最重要的货运水道,而汀江河的黄金水道又在上杭,汀江河上的三个经济重镇回龙(官庄畲族乡回龙村)、上杭城关(临江镇)、永定县峰市镇(解放前隶属于上杭)都属于上杭,上杭话因汀江河而传播。

分布

上杭县、永定县、永安市和长汀县的一小部分等,总人口超过一百万。

特征

语音方面

1、声母有二十一个,数量上比普通话的声母少一个。其中最显著的是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r)上杭话都没有。因此,“师”和“思”、“知”和“资”。“痴”和“雌”分不清。但,另外却比普通话多上杭话了三个声母。那就是注音字母中的“万”(上杭话“万”字的声母就是它)“兀”(上杭话“涯”、“俄”、“咬”、“眼”的声母就是它),“广”(上杭话“饶”“元”“年”“软”的声母就是它)。因此,说上杭话的人讲普通话时,假如这些声母不去掉,就永远讲不道地。

2、韵母有四十六个。数量上比普通话多得多了。不用国际音标,很难描述。举几个方言例子,也许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比如:吾、唔,五、午、愚、疑、汝、耳、语、矮、伪……这些音节,都无法用普通话的韵母来标记。学普通话时,在韵母方面的难点是:①没有ü这个韵母,因此“衣”、“迂”分不清。“雨衣”只有声调不同,而无韵母i、ü的分别。②in和ing也分不大清楚。音、英一个样。

3、声调有六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比普通话多了两个入声。所以,上杭话,人家听后的感觉往往是比较短促,硬梆梆的,不如普通话柔和好听。以汉语拼音的“Yi”为例,普通话只能读出“衣”、“移”、“以”、“意”四个声调来,而会上杭话的人则能读出“衣”、“移”、“以”、“意”、“一”、“亦”六个声调。(普通话“一”归阴平,“亦”归去声)除此之外,阴、阳、上、去四声的调值,也还有不同。上杭话的上声是下降调,不是曲折调,故同样是说“老师好”,用普通话和用上杭话来说,“好”字的声调就大不相同了。

在语音三要素:声、韵、调之中,声,韵还比较容易改变,腔调就难了。故有不少人,一个个汉字的声母、韵母都能正确读出,单字拼读也还差不离,可是,串起来一念就走调了,特别是一说一讲,土腔土调就更明显了。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情此景,的确刻划得真实入微。

语法方面

普通话的差异,比语音,词汇都小。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的先后次序,就几乎没有区别,但,上杭人常在挽留客人时说的话“坐一下添”就不能“直译”了,要改说“再坐一会”才行。

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三个都念一个音,往往使人分辨不清,经常用错,上杭话则保持了不同的读音。如“ 涯(个)书”、“慢慢(尔)行”、“唱(得)好”。这个特色,往往可以帮助作文时正确使用“的、地、得”。

词汇方面

1、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如“鞑杀”、“鏖糟”、“邋遢”、“趔趄”、“懵懂”……等等。很多很土很土的词,其实都是古已有之,在字书韵书里找得到的。这一点,充分证明客家语是古老的汉语的分支,而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2、和普通话词汇颇有不同。如:房小屋大。北京人当客人来了,叫“屋里坐”,就是在房间里坐。这是名同实异。普通话的“客人”,上杭话偏说“人客”(“家里来哩好多人客”),而且把“灰尘”说成“尘灰”,把“公鸡”说成“鸡公”,这是“词序颠倒”。特别有趣的是把蚂蚁、虾、鼻子、猴子,叫成“蚁公”、“虾公”、“鼻公”、“猴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你的普通话语音多么准确,照字读音,外地人就无法理解了。必须先加以翻译,把“上杭话”的词译为普通话的词。例如上杭人习惯说“来去玩”,外地人就提出疑问:又是来,又是去,到底是来?还是去?普通话一般只说:“去玩”。

上杭话与普通话差异特大的词语举例

上杭话——普通话

上昼——上午

当昼——中午

下昼——下午

夜晡——晚上

天光——明天

天光日——以后

头先——刚才

食朝——吃早饭

食夜——吃晚饭

忒迟哩——太晚了

月光——月亮

雷公如类——闪电

转风——刮风

老伯——哥哥

吾姆(娓)——母亲

老公——丈夫

布娘人——妇女

谢(去声)婆——亲家母

猪牯——公猪

乌蝇——苍蝇

吉鸡——阉鸡

王勉——蚯蚓

狗虱——跳蚤

马齐——荸荠

金瓜——南瓜

雪豆——豌豆

赴圩——赶集

疴尿——拉小便

“柄”——躲

望——看

发烧——发热

洗浴——洗澡

晓得——知道

鼻一下——闻一闻

靓——美,漂亮

“活”——乖,能干

鲜——稀

浓——稠

厨桌盘,拖隔——抽屉

傍——(下饭的)菜

菜蔬——蔬菜

大脚臂——大腿

突心——故意

好在——幸亏

极——很

唔——不

唔莫——不要

做唔得——不行

嗯口一——不可以

肿么勒(造麦哩)——怎么了

夜始哩(涯视哩)——傍晚

今兜日——今天

桥晡日——昨天

就正——刚刚

食久——吃中饭

十点三个字——十点十五分

日头——太阳

雷公响——打雷

落雨——下雨

天弓(天囧)——虹

大伯——大伯父

孙娓——儿媳妇

老婆——妻子

大细子——男孩子

梦——木耳

猪嫲——母猪

鸡子——小母鸡

乌蝇——苍蝇

“官卑”——臭虫

虱嫲——虱子

乱缀——丝瓜

番豆——落花生

做洗——干活

疴屎——拉大便

“了”——休息

着衫——穿衣

bu倒——蹲下

落心——放心

睡目——睡觉

打斗伍,打平伙——聚餐

企——站

走——跑

棕——胖

瑟——瘦

乌——黑

手袜一—手套

菜干——干莱

面盆——脸盆

目珠——眼睛

横直——反正

打帮——托福

忒——太

磨(有)——没有

唔嘿——不是

爱唔爱(窝唔窝)——要不要

汝(哼)[嗯(第四声)]——你

涯们人——我们

曼人——谁

涯——我

佢——他

佢大家人——他们

弄麦哩-----干嘛

再刚哎------继续说

上杭话中保存的古代词语举例

标致:唐赵璘《因话录》卷二:“君初至金陵,於府主庶人锜坐,屡赞招隐寺标致。”

2、一般般:宋杨万里《月夜观雪》诗:“看得雪光还似月,元来雪月一般般。”

3、头头是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4、脱洒: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5、打野呵: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

6、逼勒: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怎当的他家将咱苦打,逼勒得将招伏文状押。”

7、必力不刺: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这妇人会说话,想是个久惯打官司的,口里必力不刺说上许多。”

8、争差: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我想他家中大妻小妇必有争差。”

9、人事: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小官在京师也带了些人事来送老母。”

10、背时: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本待要求善价而沽诸,争奈这行货儿背时也。”

11、谁有闲钱补笊篱:元郑庭玉《后庭花》第一折:“谁有闲钱补笊篱?”

12、鏖糟: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一个鏖糟的叫化头,出去!”

13、遭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七回:“想你这瘦人儿不觉,我这胖的遭瘟哩!”

14、贡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三回:“久以后定要贡脓,纵然好了,也是个破伤风。”

15、忒: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八回:“你这呆子,忒不长俊!出家人寒暑不侵,怎么怕冷?”

16、没挞煞: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被小人诬陷,激成大祸,后来做了一场没挞煞的笑话。”

17、打平夥(伙):《今古奇观》三六卷:“弟兄们,且打平夥吃酒压惊去。”

18、思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思量我日间在李将仕家做主管,夜间在姐夫家安歇,虽有些少东西,只好办身上衣服,如何得钱来娶老小?”

19、搳拳:《红楼梦》六二回:“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搳起拳来。”

20、尴尬:《红楼梦》四六回:“尬尴人难免尴尬事。”

21、趔趄:《红楼梦》二四回: “将醉眼睁开,一看见是贾芸,忙松了手,趔趄着笑道……。”

22、狼犺:《红楼》八回:“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为诮。”

23,爬灰:《红楼梦》七回:“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24、屈戌:《红楼梦》五二回:“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滑了屈戌,掉下来。”

25、囗(t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公益妄之,怒不容辞,命左右者飞索以囗。”注:囗,捆绑。

26、赢虚:清王又曾《梭船小女歌》:“滩危溜急挽不上,敢与风力争赢虚。”

现状

上杭话有些字的发音是很奇特的,如“人民解放军”五个字,叫一个城关老人,按解放前的读音念,有的年青人就听不惯甚至发笑。因为一般人(年轻一代)都不这样说了,语音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了。词汇方面,如“广屐哩”,随着木拖鞋的绝迹也逐渐死亡了。篮球场上,解放前喜欢用洋话,而年轻一代多用普通话。但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发、捷克式家具、夹克、三用机、电冰箱、彩电等新的词汇又大量涌现,成为老少皆知,家喻户晓的常用词了。在语法方面,“坐下添”、“了下添”的说法,虽然尚未彻底淘汰,但在年青人的口中也往往被翻译成普通话式的“再坐一下子吧,” “再了一下吧。”总之,方言的特色在逐渐淡化,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但也有人对这些传统读音和用法的消失表示忧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