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草

更新时间:2024-06-07 08:14

三毛草(学名:Sibirotrisetum bifidum (Thunb.) Barberá)是禾本科、三毛草属多年生植物。须根细弱较稠密。秆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无毛。叶鞘松弛,无毛,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叶片扁平。圆锥花序疏展,长圆形,有光泽,黄绿色或褐绿色;小穗含2-3小花;外稃黄绿色、褐色,纸质;内稃透明膜质,甚短于外稃,背部向外拱作弧形。花期4-6月。三毛草的第二颖共具三脉,每一脉上的花穗顶端有根很长的芒(细刺),故名。

植物学史

三毛草的第二颖共具三脉,每一脉上的花穗顶端有根很长的芒(细刺),故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须根细弱较稠密。秆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无毛,高30-100厘米,具2-5节。叶鞘松弛,无毛,常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0.5-2毫米;叶片扁平,长5-15厘米,宽3-6毫米,常无毛。

圆锥花序疏展,长圆形,有光泽,黄绿色或褐绿色,长10-25厘米,宽2-4厘米,分枝纤细,光滑无毛,每节多枚,多上升,稍开展,长达10厘米;小穗长6-8毫米,含2-3小花;小穗轴节间长约1.5毫米,被白色或浅褐色短毛或下部稀疏;颖膜质,不相等,先端尖,背脊粗糙,第一颖长2-3.5毫米,具1脉,第二颖长4-6毫米,具3脉;外稃黄绿色、褐色,纸质,先端浅2裂,裂片长1-1.5毫米,边缘膜质,背部点状粗糙,第一外稃长6-7毫米,基盘被长0.5毫米短毛,顶端以下约2毫米处生芒,其芒细弱,长7-10毫米,常向外反曲;内稃透明膜质,甚短于外稃,长3.5-4毫米,背部向外拱作弧形,先端微2裂,具2脊,脊被小纤毛;鳞被2,透明膜质,长约1毫米,先端齿裂;雄蕊3,花药黄色,长0.5-1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90-2500米的山坡路旁、林荫处及沟边湿草地。适宜在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较能耐酸性土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温州乐清、瑞安、文成、平阳、泰顺等地)、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三毛草为丛生型多年生禾草,分蘖力不很强,每株丛仅数个至十余个分蘖枝。花期4-6月。早春萌发,生长较快,5月开花,6月结实,种籽成熟后易脱落。

繁殖方法

三毛草主要繁殖方法为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三毛草为南方热带、亚热带山地的良等饲用牧草。叶量丰富,再生性强,柔软,适口性好,为马、牛、羊所喜食。营养价值较高,据中国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对采自四川洪雅样品的分析,粗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10.32%,粗脂肪占4.27%,粗纤维素占28.47%,无氮浸出物占48.4%,粗灰分占8.54%,钙占0.18%,磷占0.18%。早春返青,分蘖叶多,适于放牧,孕穗期植株较大,可割制干草。青刈或调制干草用以喂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